權威解讀

5大數據,看看入學管道怎麼變

作者:數感實驗室(謝宜辰、賴以威)    2018-02   圖片:unsplash.com

怎麼進大學?是大家最關心的教育議題之一,變化也最快速。

分享文章給朋友

於大學入學,每個世代都有專屬的記憶:對四十世代而言,那是擠破頭才能勉強進去的窄門;而三十世代開始經歷推甄、申請入學,然後有了愈來愈多元的入學方案。怎麼進大學?是大家最關心的教育議題之一,變化也最快速。要掌握它一路演變的軌跡,不妨從數據切入,來看看入學管道的變遷,以及最大門檻──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各科的重要性和難易度。

解析1:逾半學生選擇個人申請

圖表1是100學年和105學年中,不同入學管道的登記人數比率。由此表可看出,100學年度開辦多元入學後,登記個人申請的人數在5年內增加了8個百分點,表示比起全力準備最後的一試定終身,愈來愈多人提前申請,因為就算申請結果不如預期,還有考試這個最終備案。考試分發的登記比率則從43%掉到30%,意味著多元入學讓學生提前錄取了理想、或至少可以接受的科系。

解析2:學生想提早申請,大學也想提前搶人

當愈來愈多個人嘗試申請入學的同時,大學也持續開放更多名額。102學年時,個人申請與考試分發的名額相當,繁星推薦的名額只有10%。到105學年,大學一口氣開放過半的申請名額。儘管這些名額有部分最終回流到考試分發,但如此大幅度的開放,意味著不單是學生更積極透過申請入學,大學端也希望能提前爭取到更多優秀的學生。

申請名額逐年增加,代表考試分發名額相對萎縮,但這是在不考慮回流名額下的數據。當系所在個人申請或繁星推薦沒有招滿時,從缺的名額將回流到考試分發。換句話說,回流的名額取決於大學在個人申請或繁星推薦的「額滿率」。

解析3:錄取率上升,額滿率卻下降

討論額滿率之前,先看看歷年來幾項個人申請指標的變化。

將時間往前推演至94學年,當年的個人申請「錄取率」(個人申請錄取人數除以總申請人數)僅15%,但自此逐年攀高,100學年開始推動多元入學方案開始時已有43%,並持續上升至105學年58%。

再來是前面提到的,與大學個人申請招收狀況有關的「額滿率」(個人申請錄取人數除以大學開放總名額)。額滿率逐年下降, 102學年超過9成,到105學年下降約1成。原因很簡單:不是所有想甄試入學的學生,都能順利錄取理想科系;大學科系開放的名額也不一定能錄取到足夠的學生。

儘管投入甄試的學生愈來愈多,但大學開放的名額增幅更大,導致錄取率上升,額滿率卻逐年下滑。下滑的額滿率造成大量名額回流到考試分發。以105學年為例,該年有約8萬名學生申請甄試,大學總計開放了約5.5萬個名額,但最終只有約4.6萬人錄取,約有9,000個回流的名額。

再來看看「申請入學錄取比率」,指該年錄取大學的總人數中,有多少人是用個人申請進入大學。此項數據逐年攀升,從94學年的11%,100學年一口氣飆高到32%,再到105學年的44%,正式超越了登記分發錄取人數的占比(42%),即105學年度大一生藉由甄試入學的人占了最多。

精選閱讀
RECOMMENDED FOR YOU

前進校園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