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解讀

寶島淨鄉團創辦人林藝:5年換10份工作,閉關寫2萬字找到自己

作者:潘乃欣    2018-02   圖片:廖祐瑲攝影,林藝提供

大學畢業後,縱使積極地嘗試、頻繁地換工作,林藝並沒有通往更明確的職涯方向,心底迷惘反倒愈積愈深。一路跌撞到26歲,她決定把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當成一份「全職工作」,歷時2個月,寫下超過2萬字、長達22頁A4紙篇幅的自問自答筆記,梳理自己究竟愛什麼、恨什麼,以及當中原因是什麼。此後,林藝不再換工作,因為她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勇敢替自己「創造」了一份工作。

分享文章給朋友

花2個月思索人生,不再與現實妥協

結束這些短期工作後,為了終結混亂,我做了一個決定:要把「思考人生」當作我的下一份全職工作。接下來的2個月,我不再投履歷,而是每天起床後,就帶著筆電往圖書館跑,最後用22頁A4紙的篇幅,找出我的下一步。

剛開始「思考人生」時,我不知道有什麼具體步驟和方法,只能土法煉鋼。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目標是破除迷惘,因此找了很多書和網路文章,看所有不迷惘或已經走出迷惘的人,都說些什麼話、如何建議他人。像是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建議「傾聽內心的聲音」,我想了想,覺得具體做法是把真實的感受寫下來,不去欺騙自己,所以我就這樣照著做。

我開始在Word檔上自問自答,面對真實的自己。首先,了解我到底是誰?一路以來做了哪些事?第二,是有關自我管理的反省,像是我在時間管理上碰到的問題等等。第三,是去探索我在生命中最在意哪些價值觀,又是哪些價值最能滿足我?

針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我仔細寫下我的每份工作經歷,包括當時為什麼要做那份工作?過程中的感受?這些感受背後的意義?然後從這些問題中,找出我是什麼樣的人。

舉例來說,回想起老師這份工作,我第一個念頭是當老師很無聊,接著再問自己為什麼?然後發現,是老師的形象讓我覺得無趣。為什麼我那麼在意工作的形象?因為我認為「工作」的意義,是讓別人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但老師不是我希望別人用來認識我的樣子。除此之外,像是薪水、上班時間、同事、工作內容、下班後的生活……,我也一一拿來反問自己,發現我真的不想當老師,因為我不喜歡朝九晚五的生活,「有趣」和「創意」才是我認為理想工作的必備條件。

那22頁的結論是,「上班」對我而言,是一再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對我來說,每個職缺都像是個正方形,需要求職者把自己變成正方形填塞進去。偏偏我就是奇形怪狀,本質上是填不進那個缺的,卻為了賺錢,把奇形怪狀的稜角都裁掉,也等同於把我最獨特、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都去掉了。

少了那些稜角,我是痛苦的,我想把它們找回來,融入我的工作,而不是再把自己塞進社會上的另一個職缺。

創造工作,做想成為的自己

既然主流職場沒有適合我的工作,我或許該考慮不再去上班,以免進入另一個死胡同。寫完那22頁,我終於下定決心,為我自己想過的人生嘗試一次,不再怕失敗,也不過分在意身邊的人支不支持。

2017年創業到現在,我是寶島淨鄉團的創辦人,也是主持人、演講者,一直努力讓我的工作既有趣又有創意,且愈來愈接近想成為的自己。

對大學生來說,這份自我探索的22頁報告,有辦法提早開始寫嗎?我覺得有難度。就算我重讀一次大學,或許也沒辦法寫出來。首先,因為當時失去的不夠多,自然沒那麼渴望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其次,當時的思慮還不夠成熟,沒辦法把平時的自我探索行動,轉化成較高層次、較抽象的自我分析與內省。

縱使想得不夠深,但大學生的好處是失敗成本低,所以趁大學階段先去嘗試、多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還是很重要的事。再說,我寫的那22頁內容,也都是我一路走來的行動和經驗堆積出來的,並沒有白費。就算換了那麼多份工作、繞了一大圈遠路才找回自己,我也不曾對大學生活感到後悔,因為我在那些當下都很認真生活!

連辦3年「國慶旅行」厚植未來人脈

我大學時期的生活準則是「想做什麼就去做」,除了玩社團、參加志願服務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號召一群朋友,在國慶日展開「用旅行為台灣慶生」快閃活動,還吸引路過的媒體記者來採訪。

我們遊走總統府、中山堂、大安森林公園等地點,舉著「祝台灣生日快樂」的字卡和國旗,在廣場上躺成一排,並用一系列照片記錄我們的瘋狂行動。大家玩得很盡興,連辦了3年。

現在自己創業,意識到人脈資源很重要,無論是內部夥伴,或外部的合作對象。如果大學能重來一遍,我會花更多時間探索更深入的人際關係,認識更多和我志同道合、興趣相似的朋友。如果問我大學時期有什麼遺憾,這應該是唯一一項吧!

精選閱讀
RECOMMENDED FOR YOU

自己的學習地圖自己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