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書信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勇敢地在宇宙中碰撞,當自己的艦長

作者:口述∣李明璁 、整理∣楊竣傑    2018-02   圖片:陳應欽

看清楚你所做的每件事情(就算是有陣子什麼都不做、像是掉入黑洞般的狀態),在「大學/宇宙」運轉中都自有其意義。

分享文章給朋友

不說「改變世界」之類的大話,大學至少是探索自己該如何安身立命的地方。所謂的安身立命,不只是找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而是探索自己適合以何種方式站在社會上,獲得人群與自我的認同。請不要簡化或太快地將大學視為「職業訓練所」,單純只思考畢業後找工作的連結。

在我這個年代,念大學是「被選擇」,得考上才有學校念。如今因為廣設大學和少子化趨勢,校系甚至供過於求,身為「需求方」的你們,「可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大增,不再是「為念而念」,也不能夠人云亦云。填志願過去多半都是玩假的,前人怎麼排序你就跟著排,現在你必須認真思考,「志願」對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進入大學後,最重要的第一課是:「學習成為一個各方面都獨立的人」。

然而獨立並不表示自大、自私,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航道前,必須先理解他人的星系。於是,不只是尊重,更要積極理解差異、多元的價值思維。你不只是簡單當學生,也開始學做一位公民。

如果社會上存在著一百種不同樣貌、不同運作,或基於不同信念的企業和組織,在大學裡,你就應該沒有包袱地、大膽探索比這些現實狀態多出十倍、百倍的更多可能性。大學不能只讓你甘於成為「產業後備軍」,更要勇於挑戰、質問,同時也練習協商、融合,而不斷地辯證出創新火花。

我打個比方,作為一個大學生,你不妨留意自己和社會、產業、或市場的距離,能夠保有50公分的關係,而不是100公分或10公分。

100公分太遙遠了,你會像關在象牙塔內,毫不在意趨勢變遷或公眾議題;但10公分又太近,讓你只是太快被當成乖順聽話、亦步亦趨的「實習生」,沒有任何反思空間。

請練習一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態度,保持一個熱情又冷靜的微妙距離。總是積極地了解社會的現實與問題、甚至進一步參與、促成變化;但同時又懂得透過知識學習,不斷反思,並重新想像。即便因此產生挫折,也能退一步好好審視自己、觀照全局。

與此同時,我當然知道,很多同學需要打工養活自己,也希望畢業趕快就業。

或許有人會問:老師,你把大學生活講得太理想了,不夠務實。但我想說的是:處理現實問題,並不等於受限於現實問題。

所謂的「不要太天真」,並不代表你就得汲汲營營、壓抑想像、放棄做夢。或許可以練習將樂觀的想像,建立在悲觀的認識上。

請不要輕易地認定,只有家境良好的同學才有正向開闊的「未來感」,否則就只能被「現實感」所束縛限制。每個人(不分階級、性別或族群)都應該在這兩者的摩擦間找到前進的能量。摩擦總會帶來焦慮和不安,但唯有摩擦才會生熱、有火,所以千萬不要閃躲現實與夢想、世故與浪漫這些充滿張力的矛盾狀態,不要害怕!

大學之所以叫university,就是和universe(宇宙)分享了同字源的意義。想像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宇宙,在這裡頭有不同星系,每個星系各有特色。你們都會在不同軌道上展開航行,持續探測別處也不斷發現自己。然而,若大家一直只在同一星系及安全軌道內,這個宇宙就不是互相激盪、碰撞、甚至爆炸、分裂又重組新生的宇宙。

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受限於社會給定的框架,請將人生的尺度勇敢拉開,你就會發現在大學時期的各種變異、不安探索,其實沒什麼好擔心。

只要不是全然的天真,內心始終保有對現實的警覺、對自我的省察,就算一時偏離航道,也不會真的迷航。

看清楚你所做的每件事情(就算是有陣子什麼都不做、像是掉入黑洞般的狀態),在「大學/宇宙」運轉中都自有其意義。哪怕只是在咖啡館打工、認真地談戀愛、或被同學嘲諷修了「廢課」、讀著「閒書」、玩著任何感興趣的事物,或進行有熱情的創作等等,都應該理直氣壯地相信自己:我正持續學習新知,練習獨立,過好生活,找尋「安身立命」的座標。我是自己的艦長,旅程才將展開。

精選閱讀
RECOMMENDED FOR YOU

前進校園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