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部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研究所,是一條帶領你「往事物或問題本質」走去的內在旅程。撰寫論文期間,需要閱讀大量paper、參考別人怎麼寫完一篇論文、找什麼佐證與資料證明論點等等。

從課堂報告和論文中,能得到什麼收穫?

從參閱他人觀點到形成自我專業,培養理解力

工作多年後,為了想完成當年被經濟攔截的大學夢,我選擇「行銷」這個能夠普及運用於各產業的科系。然而,在大三那年,我遇見了一位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因而敲開「我與心理」這道大門。經過兩年探索、不斷去上心理相關的工作坊與課程,更讓我確定,這是我要前往的方向。

研究所是一條「從廣思到深入」的專業旅程。只是等到進入研究所,我明顯感到對心理學的先備知識難以跟上教授們的腳步。不論是個別報告或團體報告,前提皆是:先吸收消化、再報告。也就是,不再如大學般是老師上課、回家寫作業、期末再來個團體報告,而是每堂課都是大學的「期末報告版」。於是,我幾乎每個夜晚都與筆電共戰。然而,也因為如此的訓練,研究生有機會深入描述一件事或一個觀點,透過這段過程與產出,形成「你的專業」。

研究所,是一個讓你有機會深思「人性本質」的旅程。在某堂與學弟妹共同上課的課程中,我簡單提到大學念的行銷背景。老師聽到後,驚喜地對我說:「這可以成為妳的論文題目!」當時我跟著回:「是,我正打算往這個方向找資料。」沒想到經過幾天,指導教授突然打給我,「希望」我更改論文題目,因為有個學妹想寫的方向和我一樣!當時的我在震驚後緊接被告知:「如果不換,不確定能否畢業。」於是,我只好換題目。

可能有人會說:「題目到處有,趕緊畢業才是重點!」但之後與指導教授的碰面,總不自覺會勾起這份回憶,於是每次meeting幾乎都是我人格重整的過程。這經歷讓我明白:「與人的關係,是人生值得修上一輩子的功課。」同時也進一步體悟:「這世上,永遠不要挑戰一件事,那就是人性。」

研究所,是一條帶領你「往事物或問題本質」走去的內在旅程。撰寫論文期間,需要閱讀大量paper、參考別人怎麼寫完一篇論文、找什麼佐證與資料證明論點等等。除了參閱他人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觀點整理,變成自己的想法,這是第一道關卡。

接著,必須把這些想法轉述成文字,重點是:能讓別人讀得懂的文字!

「論文,是要寫給別人看的,」一位我敬愛的老師這麼說。

於是讓我有機會學習:「怎麼寫得讓人懂?」在文字描述上有條有理、有因有果、有憑有據;最後再理出通往題目的整體結構及細節鋪陳。這段歷程,對於我之後在職場上有相當大的幫助,在前輩教導前,就能先透過閱讀資料,懂得工作節奏與工作的預備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