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提供
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自己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滑著Instagram,很羨慕朋友都在海外求學或工作,而自己還在求職平台上茫茫然找著能做的工作,這些工作大多希望有相當的學歷跟科系、海外相關經驗,甚至一進公司就得成為即戰力。如果自己能夠多符合一項資格,代表的不只是能夠多一點得到這份工作的機會,更是未來十年的職涯與人生。
除了學以致用 還得培養跨領域的思維及知識
數位時代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方便了,因此越來越常看到一個人的經歷會出現智財法專業/資訊工程師/廚藝家這樣的斜槓頭銜串,越來越多人透過各種管道,努力為自己增值。而臺北科大也積極調整教學與研究的方針,進行跨領域整合學習,同時也得到了業界的資源挹注,為增進學子能力的附加價值盡一份力。
例如,臺北科大在2019年7月與友達光電簽訂產學合約,身兼北科大名譽博士的友達董座彭双浪表示,近年友達積極導入智慧製造、提升管理能力已有成果。他說:「我們與北科大在智慧製造、供應鏈管理及智慧研發都展開合作題目,橫跨機電、電資、管理三大學院,我相信未來會有諸多合作是跨領域、跨學院。此次新的合作架構只是序幕,方便彼此跨域整合,盼未來能落實更多更好的合作方案。」
智慧製造、感測、能源管理、循環經濟面向,是北科大研發能量最強,成果最豐碩的領域。而當今功能與設計並重的趨勢下,同時也必須融合社會文化及設計美觀來迎合顧客需求,提高產品價值,這是理工製造融合人文藝術的具體實例。而臺北科大無疑是跨領域學習的領頭羊,提供學子一個學以致用,並且多方學習、多方應用的最佳環境。
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要走向國際的年代 但要怎麼走出去呢
資訊時代讓我們無時無刻能接觸國際,所以培養基本的國際溝通能力也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像是玩玩歐美服的遊戲,打個幾團副本就有不少跟國外網友溝通協調甚至吵架的機會,一旦網路在手,免費的國際資源唾手可得。
不過,若是想用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在專業方面或者具備深度知識的國際資源,則要看如何尋求相關的資源。
舉例來說,在臺北科大,每年出入境交換生約有500人,這些學生都好好地利用了超過350所海外姊妹校的優勢。或者,努力取得修習雙聯學位的資格,讓自己不用付出雙倍的時間就能同時取得國內外的雙學位。
如果希望在研究、實作等專業方面能有國際經驗,臺北科大的學生也擁有參與國際產學、合作、研究、教學等機會,來增加自己的國際移動力。像是近幾年推行的「國際產學跨域PBL計畫」,在每年暑假,臺北科大會與日本、韓國姊妹校的學生分組設計及製作各式機器人,從成本控管到成果展示或生活習慣都需要隊員們進行跨領域及跨文化的溝通與磨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
善用學校所有的學習資源 在最自由的大學四年間充實自己
只要仔細留意,免費的國際級學習資源就在咫尺之處。像是在忠孝東路上,臺北科大的新建大樓即將進駐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UC Berkele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5所美國頂尖大學的Media Lab、智慧製造、自駕車等研究中心,這些學校看中的是臺北科大的技術人才及跨域的研發能量,而就讀臺北科大的學生才能夠享有這樣世界級的學習環境。
你可能即將邁入人生最自由、沒大人管的階段,在從升學壓力中解脫的同時,請仍然要記得,尋找資源充實自己並活用知識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