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建銘、張道宜 攝影|廖祐瑲

「知識可以搜尋而來,但思維無法,」盧希鵬建議研究生,「思維訓練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你欣賞的指導教授,透過與指導教授的互動,學到指導教授的思維。」

你聽過小白兔吃掉大野狼的故事嗎?

小白兔寫了篇論文,名字是《小白兔如何吃掉大野狼?》嚇壞了狼群,傳言幾隻好奇的狼,聽完論文後真的消失了。

匪夷所思的狼王來到論文發表會,發現小白兔緊張得連話都說不清楚,於是怒吼著要指導教授出來解釋。

這時小白兔的指導教授──老虎出來了,二話不說直接把狼王吃乾抹淨。

這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盧希鵬一則玩笑成分居多的「反寓言」,他想說的,是許多「學術小白兔」誤入歧途的開端,也是學術界不足為外人道的現況。

盧希鵬解釋,一個認真的研究生絕對不會甘於當隻「兔假虎威」的小白兔,指導教授的影響力,也不是在為學生護航,而是樹立典範。

所謂典範,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帶給研究生的不該只是知識,網路世界早已不缺更多知識與資訊,更重要的是,小白兔能否在與老虎的互動中,讓自己具備老虎的特質與專業能力,未來成為更有說服力的研究者或工作者。

「知識可以搜尋而來,但思維無法,」盧希鵬建議研究生,「思維訓練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你欣賞的指導教授,透過與指導教授的互動,學到指導教授的思維。」

學習思維最直接的路徑,就是跟著老師做事。不論是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或是一同舉辦研討會,雖然看似與論文不直接相關,且負擔往往與薪資不成比例,但卻是了解指導教授治學態度,並拓展學術人脈的途徑。

有人後悔就讀研究所,也有人後悔找錯老師,這都是人生的歷練。輾轉在校園與職場間,知識可能被取代或被遺忘,唯思維與態度永遠都在。因此,除了一本論文、一紙學歷,如果在研究所的2〜4年間,能學到受用一輩子的禮物,怎麼不會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呢?

我跟學生講過,「你的第一份工作,你要找到一個你很喜歡的上司。」跟他一起做事,不自覺會愈來愈傾向上司的管理風格。而研究生找指導教授的時候,除了專業知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教授待人處事之道。

現在的研究生可能覺得教授只是找廉價勞工,很辛苦而不願意幫忙,因此愈來愈排斥執行指導教授的任務。其實,如果你能夠幫老師,這是讓你有貼身學習的機會。

舉例來說,假設公司請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來教管理,你可能上3個月的課還是不會像郭台銘那樣管理;但是你跟在郭台銘旁邊看他怎麼開會、看他怎麼溝通,他可能沒有直接教你,但你3個月以後的管理風格就會跟他很像。

道理其實很簡單,在公務單位做了10年以上的公務人員,肯定有公務員的臉;在IT部門做了10年,就會有 IT臉;大學科系也是一樣,在中文系待了4年,就會有中文系的臉。那在研究室、實驗室待了幾年,你和學長姊、和教授就會愈來愈像。這就是我說的「教授臉」。

為什麼我會建議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指導教授?因為學生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和風格與指導教授愈來愈接近。

研究所的第一個重要決定:選擇指導教授

選擇指導教授,是念研究所的一個重大抉擇,很多學生會期待:「跟隨這個老師就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當然,學生尋找指導教授,一定會考慮未來就業的問題,但老師不是職業介紹所,我的建議是,大家要考慮兩年後的自己。

「今天你找的教授,決定你兩年後的長相,」學生有兩種方法可以思考指導教授適不適合自己。一是考量教授的專業,他的研究領域和專長是否足夠指導你的研究方向?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從教授的著作和實驗室、研究室的學長姊,就可以了解教授的學術專長。

還有一種是學習教授的待人處事。如果你很喜歡一位教授,研究生涯兩年時間,你就會觀察到教授的風格、態度和學習歷程。

現在的台灣教授很難了解學生,也沒有時間讓學生了解教授,導致研究生主要考慮的還是教授的專業。

教授的待人處事比較不容易了解,我建議大家可以向學長姊打聽,或參加研討會主動去找教授攀談,也能認識更多教授。前置功課要做足,不要怕吃苦。

有時候還會遇到另一種情況:老師收的學生數很快就滿了。怎麼辦?迫不得已,跟到一個不喜歡、對他研究領域又沒興趣的老師時,我跟你講:「這就是磨練。」

人的一生不見得每次選擇都是如你所願,妥協是必須準備的心情,因為這就是人生。

遇到這種可能,要有另外一種心態:覺得這是另一種學習。到了研究所階段,所有的知識在Google大學都找得到,你要學習的是「思維模型」。

在碩士班課程與教授、同學、學長姊、學弟妹的每一次討論,老師帶你的每一次教學都是示範,而教授會在你的學習過程中不時糾正,給予正確的回饋。

跟著教授學思維,而不是學知識

以前有一個笑話:小學生因為讀到《十萬個為什麼》,就認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到了中學開始準備大考,才發現可能自己知道的東西沒有這麼多。

讀了大學以後,則體會到除了自己系上的課程,別的系一無所知。研究所之後,只了解自己的論文。而一個博士畢業生,可能最怕人家知道他「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因為小學生學的是知識,到了博士,他學「思維」。

研究所階段,學習的方法分成兩種,一種是認知學習,另一種叫社會學習。

認知學習就像是上課,老師教什麼你學什麼,通常是學習新領域的知識。而社會學習,國外又叫「影子學習」,就是把你放在一個專家的旁邊,跟他一起工作、生活,6個月以後,你的工作風格就會跟專家非常相似。

影子學習法的前提是你欣賞這個教授、願意幫指導教授的忙,教授會幫助你更多。

教授為什麼會聘研究助理?教授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幫忙,就是個貼身學習教授思維的機會。因為研究所帶得走的能力非常難教,而思維模式的教學,指導教授可以為學生規劃有利的學習環境、帶討論,教授可以帶著學生練習、示範給學生看。

研究生如果欠缺師長的引導與糾錯,很可能「把研究所念成大五、大六」。到了研究所,應該要學思考的方式,勝於知識的記憶。

▲台灣科技大學教授盧希鵬認為除了跟指導教授學知識,更應該學這些。

要找容易畢業還是容易就業的老師?

我常跟學生說,「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天,是你這一輩子知識濃度最高的那一天;也是一輩子薪水最低的那一天。」一個人一生工作30年,雖然漸漸把大學學的知識忘掉,但薪水愈來愈高,那是因為你的智慧。

我聽過教授幫學生找工作,還主動幫學生談薪水。但學生不能期待跟著哪個教授就比較容易找到工作。

學生的內心劇場可能是:找容易畢業的老師,而且老師幫你介紹工作;但事實通常是:你要嘛容易畢業、要嘛容易就業。

這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告訴學生的是,指導教授是培養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替你解決問題。

學生和教授溝通,就像找男女朋友,別人說好的老師不見得適合你。到了研究所階段,沒有這麼多必修課,不應該停在知識端的訓練,那就和學習技能沒兩樣,容易畢業卻也很容易失業。

我在當研究生時,研究內容跟老師專長不太一樣。儘管他很忙,手上的計畫有300萬美金在跑,但是他能夠尊重學生的想法,也勇於承認錯誤。我第一次在討論時聽到學生指出老師錯誤時,老師會說:「我錯了。」這感覺非常浪漫,也讓我覺得他很偉大。

我很幸運,老師願意接受我的想法,也願意認真的聽我討論,這是老師對待學術的態度,也是我一直說明要學生學習的待人處事。

到了研究所之後,不斷忘掉很多大學所學到的知識,最後只剩下如何發想、蒐集文獻、自我批判碩士論文的思維。它的價值遠遠大於大學4年所學到的專業。等到你工作20年,連碩士論文的內容都忘掉,薪水卻不斷提高,那是因為經過學術訓練的思維替你加值。

人們需要的是你經過訓練的思維模式,會隨著智慧而提高。畢竟,「曾經我們都是猴子,有了思維,我們就都是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