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部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在台大政治所的700天,我會提前認識更多公部門與民間夥伴,了解理論與實務如何進化。

除了學習,在研究所有沒有更重要的任務?

別做書呆子,要對社會有更多創新與體察

過去台灣學子對於政治系所的想像,經常有個直線邏輯的迷思,就是政治系畢業後要選舉、要從政、不然就考公務員。但我在台大政治研究所的論文主題,是關於非營利組織(NPO)人力資源管理。

這個主題的產生,是因為我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公部門的政策執行,經常透過委辦、委外、外包,需要各種社會團體、基金會、協會、合作社、國際非政府組織一起合作。單靠政務官、公務員本身無法處理所有繁雜的公共事務,建立實質的公私夥伴關係才是王道。

大學時期,我除了去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議會看行政與立法互動外,更多時候,我參與各式各樣的民間志願服務,從傳統的社會工作、公益勸募到群眾募資。我認為,政治學研究必須與社會脈動連結,時常關懷弱勢、天下為公。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在台大政治所的700天,我會提前認識更多公部門與民間夥伴,了解理論與實務如何進化。

例如,在外交上,國合會與外交部分進合擊,幫助台灣的邦交國實質進行農耕技術創新;在內政上,重新理解政府與宗教團體、世界展望會、家扶、伊甸、勵馨、心路基金會如何有更多公益活動的串聯;在政策倡議上,連結喜憨兒、罕病、唐氏症,在就業市場有更好的照顧與發展;而在社會創新的領域,鼓勵建立社企生態圈、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制度誘因。

在研究所的每一天,都要避免成為紙上談兵型的政研所學生,對台灣社會有更多的體察。

畢業後10年,我從傳統的非營利組織、跨到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從政治系學生、碩士班寫非營利組織管理論文、到目前在上市櫃公司服務,乍看彼此並不相干,其實,社會資源的投入,人力、捐款、物力的整合,都必須具備跨部門治理的觀點。做好事更要有方法,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都可以共盡心力。

如果你也想進入政治所求學,我鼓勵你不要變成書呆子,兼具理論與實務、理性與感性,有理論解釋、有模型預測;但也有熱情、隨時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唯有建立主動服務社會的態度、並真正採取行動,才是促進弱勢族群翻轉的自變項。這是我的人生觀,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讓台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