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思云 圖片來源:陳應欽 攝影

當然,作為工作前的「最後一哩路」,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優勢,思考如何與大學所學相互為用,才懂得如何加乘。

有些人認為,跟大學科系「一脈相承」,繼續往同一領域向上念,更具競爭力,也因為考科內容熟悉,考上機率相對大。深耕固然有意義,但更要自問,是否為自己真有興趣、想投身的領域,免得大學加上研究所,總計至少6年,讀完後才發現「不是真愛」,這時再換領域的成本自然就提高了。

準備3:多方嘗試

及早認識所學領域,少走冤枉路

另方面,如果想跨領域,成為所謂「π 型人才」,也須提早嘗試、多方探詢,才能找到最適組合。

線上遊戲《英雄聯盟》每月全球活躍玩家超過1億人,主導幕後互動設計和視覺美學的旅美設計師江孟芝就說,自己有朋友很喜歡唱歌、表演,跑去紐約念了表演學院,之後卻發現必須不斷試鏡爭取演出機會,不僅辛苦,也沒有當初想得光鮮亮麗。江孟芝因此建議,必須多給自己嘗試的機會,不管是把握大學期間跨校修課,或是實際做相關工作,才能真實理解學習內容和領域實況,判定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念研究所的終極目標,絕不只是做研究而已,在撰寫論文同時,更在培養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發想論文題目時,需要與指導教授溝通,訓練自己在既有學術脈絡中提問、並用質化或量化的研究方法,來提出推論,與學術社群對話,這些都是日後會受用無窮的重要磨練。

此外,研究所也是拓展視野、累積人脈存摺的好機會。把握學生身分,爭取出國交換機會,多跟不同背景的同學相互激盪,累積海外生活體驗,打開的視野也會跟著自己一輩子。

在台灣,美國雖持續是最多留學生的首選國家,但英國文化協會發現,近年來,日本、德國成為台灣學生的新選擇。另外,前往中國念研究所是近年趨勢之一,根據民間代辦機構夏潮統計,報考中國研究所的港澳台學生人數,從2016年343名學生,今年增加至457名,也有部分學生就讀台灣的研究所後,透過跨校的雙聯學位計畫,申請就讀中國的研究所。

曾為中國三麗鷗總經理、現為關鍵評論網創辦人的鍾子偉在《記得你22歲的眼神》一書中這樣說道:「如同所有好的投資一樣,記得你為什麼在這裡,記得為什麼你當初要借錢來投資這個事業。好的投資最終都會有好的報酬。」同樣的,唯有在就讀研究所時,不斷自問: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想往哪裡去?精心安排2年時光,才能真正有「好的報酬」,打造出獨一無二的A+研究生活。

讀研究所,絕不是窩在學術象牙塔浪費青春。

Cheers雜誌《2019最佳研究所指南專刊》帶你精算22歲生涯抉擇、把握兩年黃金期累積學力,打造從A到A+的研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