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財務顧問執行副總經理 李紹平

摸清部屬能耐再交辦,考績標準務必說明白

作者:張道宜   2018-12   圖片:廖祐瑲

當社群平台、通訊軟體等「非典型溝通」工具成為主流,主管該如何把握份際,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男主角!」、「帥哥!」、「明星!」,在勤業眾信20樓辦公室的走廊拍照時,李紹平不斷被經過的同事開玩笑,47歲的他始終掛著一臉靦腆笑容。

儘管西裝筆挺不忘別上事務所徽章,展現會計師嚴謹周全的一面,但比起「德勤財務顧問執行副總經理」這個頭銜,李紹平少了些「菁英」銳氣,倒多了點「一般人」的親和力。

談起溝通之道,在菁英雲集的四大會計事務所裡,李紹平有他獨到之處。最近他才剛看完熱門清宮劇,《延禧攻略》與《如懿傳》,李紹平看的重點不是宮鬥或感情戲,而是穿插其中的職場領導學。

「宮廷劇中的嬪妃就像公司裡的小組主管,」李紹平比喻,「嬪妃帶著宦官與婢女,目標是贏得皇上賞識,在後宮往上爬,這跟職場很類似。」

只是,嬪妃的思考邏輯往往與皇帝不同,如果格局不夠,就陷入爭寵妒嫉、你死我活的漩渦;組織內也一樣,不同層級間各有權衡,若沒有善加溝通,建立共識,怨懟即因此而生。

即時,向客戶提案後就開檢討會

以李紹平帶領的團隊來說,人數規模達到70人,年齡組成從20幾歲〜50幾歲都有。30歲以下達到6成,是最大族群;其次是40〜50歲的主管群,可說是一支「M型化」團隊。

不過,在財顧部門,即使是新進同事,通常也經過多年審計或財務歷練,為了擴展職涯才進入財務顧問領域。李紹平觀察,如果沒有更好的成長,來提升專業,或是與同儕不合,共事有摩擦,很快就會離開。換言之,管理財顧團隊時,更仰賴綿密且差異化的溝通,不能「一以貫之」。

如何同時掌握70幾人的特質,並「因材施教」?李紹平認為,身為主管,除了要勤於奔走,更要訂定明確的制度,才能建立起有效溝通的環境。

實際工作時,財務顧問與審計部門最大差別,在於審計需嚴謹遵守會計準則,強調一致性;財顧則是提供專業諮詢,幫助客戶找到思考盲點,進而提出多元解決方案。

李紹平比喻,比起「當主管」,自己更像一支職業球隊的總教練。上場時不可能一步一步教,而是要放手讓同仁發揮。只是,若單純放任他們採取以往經驗與做法,少了新的刺激,不僅難以真正成長,更會有失財務顧問專業。

所以在場外,他充分要求和指導。例如,與客戶碰面前的會前會,他會指派同事分享對客戶產業的觀點,同時安排不同背景的人與會。李紹平解釋,就是希望透過不同觀點激盪,刺激同事發現不同的視角。

每次帶同事與客戶開完會後,他習慣馬上在客戶辦公室樓下開起「檢討會」,討論剛才得到的回饋。「我會提醒他,你看客戶對報價很有意見,或是他們有什麼想法我們沒注意到,」趁記憶猶新時,現場做機會教育,才能讓部屬印象最深刻。

一面要促進團隊成長,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否則徒增成員的挫折感。「逼下屬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然後稱為學習,那是揠苗助長,反而是害他,」李紹平說。最好在交付任務前,就明確掌握對方的能力和潛力。

李紹平的作法,是在團隊內建立「學習護照」制度,記錄每個人的進修與專案負責狀態。新人的重點在學習,資深同仁則要擔負授課與管理。他會定期考核學習成果,作為分工時的參考。簡而言之,就是透過一套透明化的學習紀錄,更清楚地掌握下屬的能力差異,以及學習新事物的態度。

此外,離開辦公室也是很好的觀察場景。李紹平至少每季會舉辦一次部門活動,如爬山、KTV或聚餐,「不僅凝聚士氣,也希望對同事增加工作機會之外的接觸。」

李紹平舉例,他發現在唱歌時,有同事會特別留心主管點歌的喜好,主動幫忙點歌,也有同事習慣抓著麥克風不放。針對這些小習慣,在工作上也應該有相對應的建議,例如,較為積極的同事,他會建議多考證照,提升專業能力;反之,習慣埋頭苦幹的同事,他會鼓勵建立養成人脈的習慣。

公開,即使直接下令也要說明原因

不論任何關係,良好溝通的前提在於信任;職場也是如此,唯有互信才能開誠布公。李紹平認為,主管絕對要避免以「雙面」手法溝通,因為「同事間的交流,你是很難想像的。所以你必須很真,不能有任何欺騙。有任何欺騙,同事也一定會知道。」

事務所裡人才濟濟,尤其要注意公平性。「不論升遷、考績或國外交流,名額有限時,往往會引發其他同事不滿,之後在彼此間畫出一條無形的線,」李紹平回憶過去實際發生過的插曲,「因此,處理上一定要非常小心。」

李紹平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所有人有一致的理解,「以考績為例,我會與主管們一起討論考績怎麼打,哪些指標優先,並且對同事講清楚,」他說。

其中,不能忽視「溝通時機」的重要性。以升遷為例,如果有人無法照計畫被拔擢,主管應該讓他及早知道原因,並建議解決方法,「這時候講清楚,如果下半年他還是無法做到,難以升遷,那麼至少怨懟會少一些。」

不過,溝通是主管的核心任務,但絕對不是唯一指標,尤其在工作節奏緊湊的會計師事務所裡,李紹平坦言,如果什麼事都要聽同事的意見,確實比較沒有效率。因此,向來重視共識的他,近年也開始調整,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會直接指示下一步行動,事後再找機會補充說明:「盡量讓同事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認為只因是主管做的決策,下屬就必須接受,」

隨著時代演進,社群App成為李紹平重要的工作溝通途徑。「光是事務所有關的群組,我就有10幾個,每天有訊息往來的更超過20個,就連客戶也會建立群組,」談到這幾個數字,李紹平也忍俊不住。

他認為,透過社群傳遞訊息最大的好處在於「時效性」,可即時下指令,不受限於場合與距離。其次,還能有效建立分層管道,像是李紹平與主管群、年輕同事,以及離職同事,都建立不同的群組。

不過,李紹平警告,愈方便的工具,往往愈可能出錯,「線上工作」的盲點其實不少。

確認,傳訊後最好再電話說明

首先,丟出訊息並不等同「對方知道」。縱使視窗上呈現「已讀」,也不代表已經完成溝通,他會自我要求、也要求同事,後續確認動作不可少,否則「以為我有說,其實他不知道」,反而會造成更大的誤解。

此外,手機多了截圖功能後,反而發言要比說話更小心,「以前我曾在群組裡打錯公司名字,即使收回訊息更正,還是被同事截圖下來,拿來開我玩笑,」李紹平說。小失誤無傷大雅還好,牽涉到人或事的指稱,就要格外謹慎。少了前後鋪陳,望文生義非常容易斷章取義。

最後,溝通如果太仰賴通訊軟體,往往會過度解讀字面上的情緒。比方說,李紹平過去曾在LINE詢問部屬「報告怎麼delay了?」原意是關心,卻被對方聽成「責問」。所以,李紹平建議,用通訊軟體溝通時,尤其是重要事項,一定要再找機會透過電話或是當面說明。以免雙方看似「討論過了」,實際上,兩端的腦中圖像卻大不相同。

李紹平的Dos & Don'ts

Dos

建立「護照」制度

透過建立職場護照制度,讓李紹平對於部屬經歷以及進修紀錄一目了然,以免任務難度與同仁能耐不成比例。

從小細節觀察

透過私底下的小細節,例如,團體行動時的反應,就能對下屬個性,以及在工作上的潛在影響有進一步的掌握,並且藉此提供適切建議。

善用機會教育

如果下屬提出的方案不夠完整,不用急著「打槍」,可以透過不同專業背景的同事,或是與客戶互動的過程中適時提點。就算要直接下令調整,也應該讓下屬知道背後緣由。

Don'ts

雙重標準

如果部屬認為主管對自己大小眼,就很難建立互信。面對升遷、考績等議題,主管更應該把規則說清楚,建立公平性。

過度仰賴通訊軟體

線上溝通簡短、即時,但不夠完整,往往引發誤會。主管除了斟酌言行,應透過其他方法再三確認,以免累積怨懟。


精選閱讀

數位專輯共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