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到職場的必修課:O2O幸福溝通學

作者:楊竣傑   2018-12   圖片:廖祐瑲攝影,ChO Illustration插畫

儘管數位浪潮席捲各行各業,但光靠線上不夠,還必須結合線下的實體體驗,已是企業經營愈來愈清晰的趨勢。當行銷和服務都在講求O2O(連接線上與線下)時,殊不知,管理和溝通一樣需要O2O!如何善用工具與面對面接觸,減少誤解,提高溝通品質,讓彼此在人際關係上更幸福?無論是數位原住民或數位新移民,你都要知道。


【場景1】

會議中,總經理一面報告年度計畫,一面指派小K當專案負責人。瞄到小K正「專注地」滑手機,還忍不住竊笑,總經理當場點名發問:「小K,我剛才說了什麼?請你重複一遍。」小K腦中頓時陷入一片空白,只能尷尬地低下頭。

散會後,小K馬上到PTT「八卦版」發文抱怨,更在LINE群組中「放炮」。事後輾轉得知的總經理,忍不住大嘆:究竟該怎麼和年輕人溝通?

【場景2】

阿米的兒子剛上國三,回家後不是在客廳打手遊,就是躲進房間和同學以通訊軟體聊天,阿米想和他多講幾句話都沒有機會。

儘管只有一門之隔,阿米只好拿起手機,和兒子隔空「談心」。她打下:「你在學校過得好嗎?」手機螢幕跳出一張貼圖,「這是好還是不好?」收到「答案」,阿米反而更困惑。

這兩個出現在職場與家庭的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從小與網路、智慧型手機為伍的「滑世代」,早已習慣透過螢幕與人交談,但嬰兒潮世代卻還沒有完全適應。當一方活躍於Online的虛擬空間,另一方卻仍傾向在Offline世界中互動時,雙方就開始出現溝通與人際相處上的落差。

學聆聽:聽內容、聽情緒,再給予適當反應

《如何讓人信任你》一書即指出,一出生就與網路為伍的數位原住民,熟悉電子產品的程度,其實遠超過對人類行為。所謂「察言觀色」、解讀「言下之意」,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功課。就算面對面直接透過語言、動作傳遞,也不見得能順利吸收消化。

至於上一個世代,無論是參與過渡期的「數位新移民」,或更早的一群,則容易固守於傳統的人際相處模式,低估數位介面上的互動與串聯力量,引來意料外的管理議題甚至危機。

長期從事企業與生涯諮詢的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強調,職場、友誼或親密關係的基礎,始終是「溝通」。溝通的工具和形式固然日新月異,但本質不變,目的是為了讓彼此更理解。既然科技發展不可能回頭,那麼就像愈來愈多企業意識到服務必須走向「O2O」,結合線上與線下,溝通也一樣。每個人都要懂得戴上「溝通濾鏡」,分辨不同溝通工具的特性,並善加運用,減少會造成誤解的雜訊,轉化出溫暖且同頻的光譜。


▲諮商心理師林翠芬

如何戴上「溝通濾鏡」?林萃芬指出,得先釐清「溝通」與「分享」兩者的不同。「『我吃了什麼、做了什麼』是分享;但針對一件事闡述想法與感受,對方也成功接收、達成共識,才是溝通,」她解釋。如果只是單方面「宣告」,卻沒有輸入任何來自對方的訊息,就容易「雞同鴨講」。

換言之,「聆聽」是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林萃芬強調:「聆聽指的不只是聽內容,還要聽情緒與狀態,搭配觀察,才能在適當時機做出對的反應。」

很多人喜歡在開會時低頭滑手機,覺得聽到結論就夠了,事實上,這會忽略很多其他的重要訊息。例如,現在是誰在發言?他說話時的眼神、表情如何?其他人的反應又如何?現在他需要的是出聲支持,還是有人先跳出來喊停解圍?這些觀察和判斷,都是一種「聽」。

已故美國哲學家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在《如何說,如何聽》一書中強調:「當讀者或聽者敞開心房向外索求,接住了作者或講者心中所想的意念,溝通才算發生。」否則,即使同在一個空間中近在咫尺,一樣是「最遙遠的距離」。

除了打開全部的感官「聽」,林萃芬建議,對話中最好盡量減少使用「你」與「為什麼」,例如,「你為什麼又遲到了?」、「你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報告又遲交?」這兩個發語詞容易激起對方的自我防衛,並將語氣導向指責及質疑。即使發話者出於好意,接收者多難平心靜氣回覆,一旦站上情緒浪頭,就難展開理性對話。

此外,與其事後才發現解讀錯誤,最好在溝通當下就加入「核對」機制。接到任務時,是否真的聽懂主管要求?只要有不確定,最好馬上追問:「我想確認一下,你剛才那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對嗎?」「不懂裝懂」或各自揣測,徒增日後可能的紛擾。

無論數位科技多進步,隔著螢幕終究只能傳遞片段訊息,若只是簡單的確認進度或噓寒問暖,當然可透過LINE或其他即時軟體;但碰到複雜、需一來一往交換意見的事務,最好還是採當面對談。這種能力需要練習,再從經驗中不斷修正,所以儘管有壓力,還是應該積極爭取機會,不要逃避。

讀需求:在雲端對話,也要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至於線上溝通,既然已經成為現代人依賴日深的途徑,又該如何用它在人際溝通上「興利除弊」?

對此,開放原始碼軟體公司紅帽(Red Hat)的產品組合行銷副總裁瑪格麗特.道森(Margaret Dawson)有一套獨到心法。她曾擔任記者,在科技業工作20多年,並獲得全美IT產業年度傑出女性商業楷模。因需要到處出差,道森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通訊軟體WhatsApp,確認各種訊息及回覆。


▲紅帽產品組合行銷副總裁瑪格麗特‧道森

她自己在發訊前,「每一個字都要慎選,每段對話也都是如此。我經常打了一長串訊息後覺得:不,等等,然後刪除,再次確認,」道森指出。短訊難以清楚交代前因後果,看似清楚,實際上往往讓對方朝另一個方向思考。這種「無聲的風暴」,在殺傷力上遠大於當面拍桌子衝突。

道森回想,曾有同事發訊息給她,表示自己和另一位同事間有些狀況,「我認為,他們在詢問我可否介入,因此我需要寄信給有關的對象。」道森讀出訊息背後的需求,但她也發現,若貿然回信,很可能會激怒另一群人。思考過後,她在信中先以感性訴求切入:「我們是同一個團隊」,營造出共同情感,也凸顯自己的著眼點,再談接下來的處理步驟。

道森當然也遇過同事在社群媒體發表不適當言論,有損公司形象。她除了寄信請同事撤下文章,也致電說明原因。以線上加線下的同步溝通管道,表明她的考量和立場。「太多人假設信件寄出就完畢了,但這只意味你『做了』溝通,並非真的『完成』溝通,」 道森說。

對管理者來說,這確實是個有難度的議題,管理範疇從有形的辦公室,延伸到無邊無際的數位空間。只是,與其冷眼旁觀或抱怨,作為主管,不如接受並找出自處之道。

看差異:面對世代管理,要主動出擊

看待不同世代在溝通上的差異,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人資長林瓊瀛的態度就十分開放坦然:「連幽默都有世代落差,主管覺得好笑的點,是年輕員工的『冷笑話』,」林瓊瀛笑說。他引用西方諺語:「欲戴王冠,必承其重」(Heavy is the head who wears the crown.),既然要帶領團隊贏在未來,主管自己就得承擔委屈,先丟下包袱,與時俱進。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人資長林瓊瀛

他舉例,很多主管強調「開放政策」(open-door policy),期待員工勇敢敲門,但等不到人就算了,自己並不主動作為。「山不靠你,你走向山;如果員工不走進來,我就走出去啊,」林瓊瀛強調。溝通之道,本來就像流水,需要跟著不同階段的方向、需求與環境而變,絕不能一招走天下。在各種O2O的溝通組合中,「沒有最佳比例,但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法,」他說。

溝通是堂永遠學不完的課,然而可以確定的是,若不「通」只有「溝」,不管在什麼時代、對什麼世代,都很難成事。所以,不如現在就裝上「溝通濾鏡」,啟動你O2O溝通的按鈕吧!


精選閱讀

數位專輯共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