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創業:青年該如何打贏創業生存戰? - Cheers快樂工作人

在地創業:不只靠英雄、更要靠聯盟

地方創生元年,青年該如何打贏創業生存戰?

作者:張道宜 攝影:劉國泰 圖片提供:張敬業 發稿日期:2019-07

創業沒有輕鬆的路,因解決地方問題,創造地方共有價值而生的「創生」更是如此。創業以技術、商業模式與資金為基礎,目標是攻占市場、增加獲利,反之,創生則是從人與地方的連結出發,為的是地方的永續經營。回到地方發展事業,會比在大都會中打拼更容易嗎?如何讓「創生」結合「創業」,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都會居大不易。隨著行政院定義今年為「地方創生元年」,投注各項公部門資源大力推動,回到地方,結合在地特色創業,儼然成為「北漂」、「南漂」往擁擠都市集中以外的另一條路。

只是,如何讓「創業」結合「創生」,又能翻轉地方?這條路雖然饒富意義,但路上的挑戰,卻同樣一點都不少。

Point 1:先搞懂商業模式,唯有生存才能創生

來看看有哪些課題。1985年生,以彰化鹿港為據點的「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張敬業,28歲回到家鄉創業。他發起「保鹿運動」,一方面在商圈蒐集垃圾、呼籲遊客回收廢瓶罐;另方面他辦藝術季、攝影展,企圖保存藏在鹿港背後的藝術特質。

儘管一開始帶著改變家鄉的理想歸來,但張敬業為了生存,也得學會做生意。他成立小酒館「勝豐吧」、在地布料回收再生的設計品牌「參先生工作室」與社區餐廳「禾火食堂」。

「原本沒想過做這些事,而是過了幾年後,開始有股強烈的求生意志:我們不想都靠補助,」張敬業說,「所以,應該面對市場,這就需要發揮求生本能。」

回到彰化8年來,張敬業看過不少最後又不得不重返城市找工作的失敗案例:「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包括張敬業自己,一度也曾以為只要有理想,有技能,終能水到渠成。但事實上,在地創業要成功,要不自立自強,贏得市場與顧客;要不就要串連地方團體或其他返鄉青年,捨單兵作戰採聯盟共好,才真能走向永續經營。

Point 2:和地方團體建立共好關係,扎穩地基

像在三峽、鶯歌等地推動地方創生行動的甘樂文創,自2010年從三峽老街出發,一開始只是經營食堂與展演空間,希望帶給遊客更多元的老街想像。不過走到今年將近10年,甘樂文創不僅成立雜誌、旅宿、與其他文史藝術工作者合作,更提供空間陪伴當地弱勢兒童成長,已形成頗具規模的社會企業。

即便如此,甘樂文創在成長過程中,同樣碰撞過在地方發展必須搞懂的「眉角」。在甘樂文創負責地方創生業務的專案經理黃偉峯坦言,三峽有不少文史工作者,對於挖掘地方歷史脈絡貢獻很大,但力量卻往往無法集中,甚至在爭取地方資源時,還會相互競爭,即便現在也是如此。

對競爭,「我認為壞處比較多,」黃偉峯坦言。「理想狀況應該是各自發揮優勢。像我們知道在地文史單位會接什麼案子,就不去搶這一塊。但如果是策展或文化扎根教育,我們就會做。」

比起你爭我奪,不如「把餅做大」,搭出更大的舞台,給各領域耕耘的組織。

以張敬業與夥伴們推動的「今秋藝術節」為例,自2013年開辦至今,2019年與彰化在地店家組成「今秋友好聯盟」,在9月14日藝術節開跑前,帶著「盟友」一起到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策展擺攤。

「有些老店真的很厲害,在台北擺攤完隔天,就有日本人殺到店裡面去,」張敬業笑說,「我覺得山頭必然存在,新的世代也會形成新的山頭,但應該有更開放、多元的討論,創造新的合作可能。」

張敬業與夥伴們共同推動「今秋藝術節」。

除了整合外,黃偉峯建議,不厭其煩地再三溝通,也是地方創業必備的利器。他舉例,甘樂文創向來主動與其他團隊分享經驗,例如,2014年起舉行「文創聚落與在地青年培力營」,參與各地新興團隊的成長過程,拓展潛在盟友,之後「不少年輕團隊直接透過Facebook發訊息向我們提問,」他說。

此外,更關鍵的還是與地方「同行」們的互動,「不是態度強硬地討論資源分配,而是怎麼引進更多資源,分散競爭關係,」黃偉峯強調。

Point 3:引進資源,企業、宮廟都可能是盟友

張敬業認為,只要不怕主動敲門,其實在地創業家能接觸的管道不少。宮廟系統也是許多在地創業者忽略,但握有豐富資源的勢力之一。張敬業笑說,只要你做的事對地方有利,地方廟宇的大哥大姐都很阿莎力,多半會情義相挺。

宮廟系統也是許多在地創業者忽略,但握有豐富資源的勢力之一。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CSR)不斷被強調,企業中推動CSR的部門,確實是許多地方創生團隊不可或缺的夥伴。但如何將企業資源導入地方,同時不陷入「要錢」陷阱,創業者必須先拿出能耐。

甘樂文創就發揮自己經營旅宿的優勢,與企業採取業務合作模式。例如,透過偕同規劃員工旅遊,讓企業員工一起參與社福工作,陪伴社區孩童,「也有些銀行與量販店知道我們有賣豆漿,就邀請我們去擺攤,透過員工的購買力來支持,」黃偉峯說。

當然,有錢但不願投入地方的企業很多,但換個角度,這也代表還有許多待開發的潛在資源。「我們讓自己看起來不怎樣的時候,別人也會真的覺得你不怎麽樣,」張敬業建議,與其自怨自艾,別忘了,真正要做的應該是壯大自己。

Point 4:嘗試結合公部門,創造綜效

在地方創生上,日本經驗堪稱領先亞洲各國。日劇〈搶救拿破崙之村〉即改編自日本石川縣神子原地區的故事,這個人口只有500人,65歲以上人口過半的「限界集落」,在公務員高野誠鮮的帶領下,扭轉廢村命運,甚至被視為日本地方創生的指標案例。

啟動地方創生元年後,台灣公務員能扮演類似角色嗎?雖然「台版地方創生」戰略,規劃以地方政府作為窗口,整合地方創生提案,但張敬業坦言,與經營多年的地方團隊相比,公務機構能否擔負整合重任,難免引人疑慮。畢竟,過去公務員不需要經手社區或地方參與,未必能看見真正的問題。

只是無論如何,政府帶頭,總算已跨出一大步。接下來就是連結各地,創造綜效。這次《Cheers》雜誌採訪團隊走訪台北大稻埕、苗栗苑裡、台東池上與高雄旗山四地,第一手報導青年創業結合地方創生的現況,除了讓各方發揮影響力的「粽子頭」出列,更希望藉由分享他們的經驗,帶動更多青年回鄉實踐。

創業難在哪?冷暖自知,每個人心頭滋味都不同。但不論你是返鄉青年,或是在地創業家,當你決定為家鄉貢獻一己之力時──別忘了,你不是自己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