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USR與人類發展攜手並進,打造永續發展社會力 - Cheers快樂工作人

入世學術人、生活實驗室 成大USR與人類發展攜手並進,打造永續發展社會力

內容提供:成功大學 發稿日期:2019-07

成大USR與人類發展攜手並進,打造永續發展社會力

去年823暴雨,濱海的牡蠣大量暴斃,我們就去探討原因。當地養殖業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海水快速被淡化。這件事情很嚴重,或許是我們團隊可以去解決的問題。

對沒有實際進入場域,很多當地的需求,和學校推動USR計畫設定的初衷,往往不同。

參與「深耕濱海調適與連結-南部濱海地區環境變遷下的行動方案」的建築系兼任教師楊馨茹說,當初團隊的計畫是解決氣候變遷下高溫的問題,沒想到蚵農在意的卻是產業問題,於是團隊開啟了另一種思維模式:沙洲變遷下,牡蠣養殖的空間變少,如何增加單一牡蠣的產值?因為價格提升了,即使養殖面積減少,也不會影響收入。

成大的發展,要與人類的發展攜手並進

主持USR計畫的成大副校長林從一表示,作為研究型大學,成大一直把自己定位為台灣高教的領導學校。

「培育具社會意識與社會實踐力的入世學術人,帶動更具整體性的在地區域永續治理」。

而這必須奠基在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科技的厚度,並不是所有大學都做得到!

早在教育部推動USR之前,校長蘇慧貞便在校務發展計畫裡,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做為未來發展的方向,不管是研究、教學、甚至走進場域,必須從在地出發,看見並解決問題;以永續發展做為教育重點,希望能跟全世界共同朝SDGs目標前進。

「成大的發展,應該跟人類的發展,攜手並進」,林從一認為大學不再只是價值與知識的燈塔,而是社區的共同夥伴,最終是希望社區培養出自己的社會力,有能力解決問題。

走進「生活實驗室」,激發更多創新的想法
林從一副校長把場域稱為「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

▲林從一副校長把場域稱為「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把教育跟永續發展的關聯,作為研究、教學的目標,同時彙整到聯合國平台。

成大的USR充滿著濃厚的入世關懷,「像地方創生有一些作法,不單是讓他們賺更多錢,最重要的,是回到人的基本尊嚴跟價值」,為了贏得在地人的信任,往往要「蹲點」多年。林從一把場域稱為「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把教育跟永續發展的關聯,作為研究、教學的目標,同時彙整到聯合國平台。

「透過進入場域,也激發了很多不同的創新的想法」,建築系副教授,同時也是USR計畫執行長陳世明很鼓勵老師走進場域,以他自己的經驗,通常能在場域挖掘研究議題,教研合一;學生也能在專業領域的吸收外,培養研究能力,落實「入世學術人」的目標。

上山下海,培育在地實踐導向的人才

對成大來說,台南有城有鄉、有山有海、有農有漁,地理人文樣貌很豐富。林從一期許透過實踐案例的典範,幫助其他同類型的區域,幫問題找到解方。

成大佈點的地方相當廣,包括都會區、平原區、濱海區、臨山區,甚至還接受屏東縣政府的委託,跨界到竹田,打造新的關懷平台。

陳世明一開始先找願意進入在地,跟高齡、失智領域相關的老師,建立教師社群;並深入當地作調研,培育「在地實踐導向的人才」,和當地建立關係,發現問題、尋求資源、最後再把其他資源帶進來。

師生們的深度融入,從預防走失的感應手環,換成內置感應器的平安福(符),更貼合失智長者的心意,可見一斑。

官田--地方創生與地方協同治理的實踐場域

迄今成大共推動了台南官田、安平、北門、中西、歸仁以及屏東竹田等六個實踐場域,其中官田區的主軸為農業再定位:友善農業與區域供餐;環境永續:生態水地景;以及協作治理:地方創生。

臺灣文學系的簡義明老師分享之所以會關切「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議題,是因為官田、歸仁都有畜牧業,「現在的畜牧業用了各式各樣的藥物,排出來的東西會造成汙染」。

藉由微生物科技,建構產官學民共學共作的農牧網絡,轉化豬尿、豬糞成為友善農業的資財,並促成循環農業。

跨領域、不分科系的場域學習,創造多元價值

成大USR計畫至今已發展8個教師社群、50名以上老師參與、21門實踐課程。

陳世明表示帶著學生進到在地去學習,這跟過去不一樣,學生能學到甚麼,就由場域去support。簡義明則以官田的關懷據點修繕為例,臺灣文學系和建築系互相合作,找出空間跟在地產業與歷史軌跡,營造出不一樣的生活脈絡。

未來,這些入世的學術人也將與在地居民、學校、區公所共同勾勒未來願景,創造多元價值,讓人們更願意留在自己的土地,生活更有意義、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