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行銷×整合】電競營運師周亦宣:打電競也能創事業,拚上櫃、吸引年輕人才,虛擬世界蘊藏大商機

作者:張道宜 圖片:廖祐瑲攝影 發稿日期:2019-03

混種人才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統計,台灣電玩人口估計達1,300萬人,市場總營收達到20億美元,全球名列第10,在亞太地區僅次於中國、日本與韓國。但在這些數字背後,把潛力兌現為實際商機的人,是誰?

「電競營運師」一詞來自2019年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定義為「在電競產業從事組織活動及內容運營的人員」。簡而言之,就是把電競從虛擬拉進現實世界,將龐大潛力轉化為實際商機的整合者。

不妨這樣說:如果橫空出世的電競明星是表演者,那麼這群工作者,就是讓他們得以發光發熱的舞台與鎂光燈:雖然不若選手亮眼,但卻不可或缺。

極限電競營運長周亦宣解釋,電競產業結合IP、科技、娛樂與媒體,營運師除了要是內行的遊戲玩家,還得是數位內容製作人,打通網路直播、轉播與現場售票的O2O行銷渠道。

另方面,電競營運師也得與時俱進,掌握科技脈動。一方面,愈來愈多遊戲採用AR/VR體驗科技,未來遊戲將愈來愈逼真;另方面,5G到來,也可能打破現有的比賽機制。「未來的伺服器不再分國家,全球都在同一個伺服器裡。到時就是真的一較高下的時候,」周亦宣解釋。誰最能掌握5G技術,就有機會打造出過去沒人做過的、全球規模的線上電競舞台。

沒有固定商業模式,整合不同領域資源,這是周亦宣的職務內容,也是電競營運師的工作現況。他們靠的不是學校訓練或成熟的產業知識,而是不斷學習與嘗試,試著讓自己成為更多元的工作者。


不只打電競,更要思索如何整合其他產業

就像許多電競狂熱者,周亦宣很早就迷上電腦螢幕裡的虛擬世界。「我國小開始打電動,玩的是「金庸群俠傳」、「仙劍群俠傳」這種單機遊戲,之後才開始玩線上遊戲像「石器時代」。當時網路靠撥接,半夜還要在數據機上包棉被怕被發現,」她笑說。

玩「魔獸世界」時,她擔任玩家中的「菁英公會會長」。「在魔獸世界競技場裡,要有一定分數才能拿到裝備。而那時候我的T裝與S裝是全滿的,」回憶當年的「豐功偉業」,周亦宣話裡難掩自信。

不過,要當電競營運師,舉行一場上萬人的電競賽事,可不是對電玩有熱情就好。要搭起讓選手盡情發揮的舞臺,周亦宣必須充分整合旗下5個部門──管理、行銷企劃、財務、數位內容製作與網路事業,而且每個功能環環相扣,任何一棒都不能漏接。

如何成為能掌握全局的「大總管」?「都來自以前工作經驗,」她淡淡地說:「大學還沒畢業,我就從藝人助理做起。要打聽每次節目布景的顏色、幫藝人打點服裝、找化妝師,甚至曾經在西門町向服飾店借衣服給藝人,」大學就讀淡江大學經濟學系的周亦宣,坦言對念書沒興趣,很快就把視野望向書本之外的實戰世界。

除了藝人經紀,周亦宣還辦過演唱會、擔任法國龐畢度動漫展台灣週的專案執行,以及台北電影節光雕投影活動的統籌,甚至當過ABOOK視覺資訊雜誌第26期的文字主編。雖然辛苦,但正是因為「做得夠雜」,過去統籌各式活動的點滴心血,成為她現在掌握電競營運事務的本錢。

除了「雜」,周亦宣在工作過程中,也把握著「跨界」的機會。2012年的台北電影節,周亦宣擔任戶外光雕投影活動總統籌,規劃活動內容同時,還得與她不熟悉的科技產業串接,才能搭配出理想表演環境。

有料就不怕被嗆,說服更多人才加入

回想第一次與科技業交手,「對方講技術時,我一開始完全聽不懂;接著我們講行銷,換他們聽不懂,真的很痛苦,」她回憶,「等到我覺得大概聽懂了,案子才有個雛形。」

勇於挑戰陌生世界的另一面,是不怕問、也不怕承認自已不懂。

「我常常被嗆,你這麼年輕,你懂什麼,」雖然是公司裡的「大姐」,遊戲世界裡的資深玩家,但實際上才剛滿30歲的周亦宣,仍然會遇到質疑:「一開始難免『被洗臉』,但當對方問起比較專業的問題,發現『這個人不是來鬧的』,態度自然緩和。」而且對周亦宣來說,就算被拒絕也沒關係,只要熬過前面的不愉快,有機會在對方腦內植入專業、能解決問題的印象,「下次再有其他人問起電競,自然就會想到我。」


極限電競的下一步,是爭取在2019年達成上櫃目標,周亦宣現在得與另一群她不熟悉的人,也就是會計師打交道。

為此,她特地到中華工商研究院報名會計相關課程,最近還打算去上內稽內控的課程。「我考試很爛,」為了強調這一點,周亦宣重複講了4次,「我沒有很聰明,但我是個努力的人,」她說。

周亦宣坦言,每家公司狀態不同,同樣是電競產業的營運工作,恐怕很難有個一致定義。「但可以確定的是,除了要了解電競本身,還要深入了解第二產業的專業整合,才能以更新穎的方式來吸引年輕世代目光。」

周亦宣坦言,這類整合性人才並不好找,但為了長遠發展,必須說服更多跨領域人才投身。畢竟,目前不少從業人員仍來自高端玩家或選手退役,「若具備跨國經驗或其他專業,才更有機會建立電競生態系。」

● 看更多「混種人才」

【語言 × AI科技】人工智慧訓練師黃韻如:養AI像養小孩,要冷靜克服「教不會」的崩潰


【人際互動 × 數據分析】會員社群操盤手鄭伊伶收服5千位老闆級會員:看客戶眼神與看後台流量一樣重要


【廣告 × AI】台灣奧美集團數位長黃韻芝:比起科技工具,想「混得好」最需要的是「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