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整合傳播部,記者陳姿君 / 2018-05 / Web Only

身為戰後嬰兒潮那一代,儘管這是個物質貧乏、資源有限的年代,男尊女卑的傳統仍普遍存在;立法委員吳玉琴仍突破重圍,為自己爭取大學教育的受教權,更一腳踏入為他人發聲的「人生服務業」。

選擇服務別人的生命道路

在大學裡與其他人一樣,吳玉琴思索著人生意義何在。幸運的是,她很早便找尋到自己的信念:「原來生命是可以服務別人的!」並在轉讀社會系與加入山地服務隊的過程中,慢慢地確立了自己的職涯方向。

「其實一開始,父母還是會希望我做老師、律師等師字輩。」吳玉琴坦言社工這個選擇,從來不在家人的期許內。但從社會工作的直接服務中,可以得到最即時的回應,實際幫助有需要者的成就感,更讓她樂在其中。有時在訓練或實習 課程中,還會被質疑「一把年紀了還來做社工」,「但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就努力學習充實自己,把自己準備好。」吳玉琴溫和但眼神堅定地說。她專注於培養不同技能與更多經驗的累積—包括打造西門町,給予青少年在居住 的城市內發聲的機會,以及在導航基金會協助大學考生的職涯探索。

堅持,來自於不變的初衷與充實感

吳玉琴坦言,當初原本想到台東服務原住民,但因職缺被捷足先登作罷,後來社工友人找她去成立二年的老人福利聯盟工作,接掌空缺二年的秘書長職務,抱著「來幫忙」的心情,沒想到一做就是二十年。她常常一個人同時要推十幾 個專案,更需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讓人忍不住想問,難道不覺得辛苦嗎?「做社福工作真的是讓我很快樂的事。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怎麼會覺得苦呢?」她爽朗而毫不遲疑地說。當工作同時是生命的志業,每天都在實踐「服務他人 」的信念,她反而覺得相當踏實。

回首二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從第一線的直接服務,到為弱勢族群發聲的倡議團體,吳玉琴學習到更多不同的技能:時值老盟大力推動老人福利法,不只遊說立法委員,還要讓立委與行政機關能對話,在在都是挑戰,也需要溝通技巧 。她回憶當時為達到最大效益的溝通,最後決定採用行政機關提出的法案版本,再予以修正與討論。這些來來回回的過程,並不讓她覺得挫折,反而感謝這 一切帶來的改變。

從堅持的勇氣到被討厭的勇氣

「從個案中學習,找出制度性問題,進而發展服務」是吳玉琴在這段職涯裡最大的心得。她在不斷協助市民找回走失的年長家人中,發現政府機關缺少統一窗口,進而和臺北市政府合作成立成人失踪協尋中心。而由女性細心體貼的觀 察,進而從使用者立場考量所開發愛的手環,看似平凡不起眼,協尋成功率卻達100%。「很多老人家出門沒有帶證件的習慣,要他們一直戴著項鍊又非常困難,一定要是能隨身長時間配戴不易脫掉才行。」在訪談中吳玉琴還是不改「職業病」,提醒大家老人走失不用等24小時才能報警協尋。

很難想像面對大眾侃侃而談,面對衝突與爭議時毫無懼色的吳玉琴,其實在學生時期,是個聽到要上講台就緊張到全身發抖的女孩。但在老人福利聯盟工作期間,她練就了堅定發聲的能力。「只要想到我如果讓步了,老人權益就會退 步,所以我不能退縮。」講到這邊,一派親和的吳玉琴頓時嚴肅了起來。從堅持正確事物的信念,到面對阻力,承擔「被討厭」的壓力,莫忘初心與服務他人的滿足讓吳玉琴勇於開創,持續服務他人的人生服務業。

獻給妳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