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資訊圖表:蘇思云 / 2018-05 / 攝影:unsplash.com / Web Only

“Courage Calls to Courage Everywhere.”「勇氣會喚醒勇氣」--女性參政權先驅者米莉森特.費塞特(Millicent Fawcett)。

站在起點,眼前的小徑是條只有男性曾踏上、名為「領導」的單行道,前方的濃霧厚實地讓人看不見終點,空氣中瀰漫著不信任、質疑與看衰的氛圍。

她明知路上充滿荊棘,躊躇許久,終究想起那句話--「勇氣會喚醒勇氣」。踏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雖然跌跌撞撞、滿身泥濘,但跟在她的身後,終於讓其他夥伴要繼續向前,有了足以依循的軌跡。

權力這條路,向來是女性陌生的場域;管理和領導,更總是和男性意象緊緊相連,但2016年,台灣選出首位女總統,為女性在權力之路的闖蕩,畫下新的里程碑。

事實上,在台灣,女性的影響力遠比日本和韓國強大,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顯示,2016年台灣民意代表、主管及經理人員女性比率為26.8%,比2006年的17.9%,增加8.9個百分點;這項數字,遠高於日本的12.9%及韓國的9.7%。小島上的女性,展現出傲視亞洲的企圖心

讓台灣女性勇於爭取權益的關鍵,是教育。教育部的數字顯示,以碩士生來說,女性比例從民國85學年度僅28.93%,到民國106學年度已增加至45.37%;博士生則比率從19.2%提升至33.12%,增加幅度相當明顯。

若看專科以上的高等教育版圖,105學年度中,女性整體占50.6%,已超越男性。不過,弔詭的是,即使在受教端,女性「會讀書」的本事與男性相當,但進入社會後,愈往高處走,到企業高階主管或領導人的比重,卻再度回到以男性為主。

近年各領域管理職女性比例

外銀女性主管超過半數,女性政務人員、民選首長約兩成

資料來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經濟部、勞動部

透過2017年政府資料發現,外國銀行在台分行主管職,女性和男性的比例為58:42,顯示女性在外國銀行中較受青睞;但將領域換至會計師事務所、本地中小企業負責人、民選首長,男女比例就從6:4「起跳」;至於金控公司董事、本土銀行董事、上市上櫃董事等,男女比更懸殊到8:2。

另外,甚至有不少長期以男性為主的領域,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女性第一人。



性別隔離造成女性平均薪資低於男性

女性勞參率上升、擔任管理職比率卻偏低,顯示各種組織內仍有明顯的「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女性即使有能力,但要晉升至決策層,仍有不少限制和障礙。

這也造成男女平均薪資產生明顯差距。勞動部的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女性平均時薪271元,為男性315元的86%,兩性薪資差距為14%,代表女性較男性需多工作52天,才能達到相同的整年總薪資。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教授弗朗西.布勞(Francine Blau)在論文中稱這種男女普遍受雇於不同職業,或同一職業內,男性受雇於高職位、女性較低階,因而獲得低報酬的現象為「性別隔離」(Gender Segregation),並認為是造成兩性酬勞差異的主因。1980年,性別隔離影響只占據整體薪資差異20%,但到2010年,這項因素影響增加至51%。

而在科技帶動經濟的趨勢下,教育端「男理工、女人文」的集中分布現象仍相當明顯,也造就女性在高薪的就業選項上不如男性。根據教育部資料,1998年,以學士專科班學生來看,工程與科技領域中,女性學生人數為56,899人,但到2015年,同一類別的女學生卻只有36,949人,反而減少。

即使台灣的兩性平均薪資差距從2006年的18.8%,縮小為2016年的14%,差距較比美國、日本跟韓國都低,但性別隔離造成男女薪酬不平等、組織金字塔頂端多由男性占據的的現況依舊。

台灣女性占男性平均時薪比例

2017年女性平均時薪271元,為男性315元的86%,兩性薪資差距為1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

計算說明:平均時薪=總薪資/總工時,總薪資=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總工時=正常工時+加班工時。

沒有典範的路上,我來當典範

「女性適合當領導人嗎?」這個答案毋庸置疑,當然。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中心的PRIDE指標資料庫透過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的2016年各國「公司董事會效能」指數,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2016年「企業女性董事比率」指標比對,女性董事比率最高、達39.3%的挪威,董事會效能排名第二;女性董事比率第三高、32.7%的瑞典,董事會效能也排全球第11名。顯然,女性細膩、善於溝通的特質,有助於提升組織運作效能。

有些企業開始有意識地增加女性進入決策圈比例,例如花旗銀行,在某些技術性部門選擇區域主管時,內部要求至少有一名女性候選人,才能啟動主管遴選流程。

不過,這樣的企業目前畢竟不多。對女性來說,若要在屈居少數的領域中證明自己,難度顯然更高。因為前方缺乏「女性典範」,除了要面對更多外界問號與自我質疑,一旦遇到挫折,也缺乏可以求助或打氣的對象。每件事都要靠自己摸索,或自我界定。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第一位女性教授許永真就說,在以男性為主的資工領域,她並不覺得能力被歧視,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女性主義」(Feminism)對許多人而言是個負面字眼。

許永真並分享女性最常被冠上的幾個形容詞:Bossy(專橫的)、Aggressive(好鬥的)、Stubborn(頑固的)、Nosy(八卦的)與Chatty(健談的)。 乍看之下,對女性並非正面的描述,但放在職場中,並非沒有正面意義,只是端看從哪個角度解讀。例如,Bossy代表「領導力」,Aggressive顯示「積極」,有時Stubborn代表「立場堅定」,Nosy或Chatty則是「好問」與「善於交際」。

作為「第一」格外不易,然而一定要先有了「第一」,才可能帶動更多女性加入,打破這「唯一」的局面。

這次《Cheers》雜誌特別採訪了8位在各自舞台上開疆拓土,並都是「No.1」的女性。歸納她們共通的特性,每個人都有不服輸的精神,對工作都有鮮明的信念,也因著她們的出線,改變了本來以男性為主的遊戲規則,在各自的領域中,寫下屬於女性領導的新頁。 

這些特質,不僅僅造就出優秀的「女性管理者」,更是「優秀的領導人」。這門課題除了對女性有意義,也值得男性主管觀照和學習。

女性的影響力之路,絕非只是幾個「個案」的故事。勇氣會喚醒勇氣,女性,妳可以做得更多!

獻給妳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