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 2018-05 / 攝影:廖祐瑲 / Web Only
位於中壢的鉅豐是座卡丁車賽場,而當時沈慧蘭專攻的是房車。葉家菘原本只想提供金錢贊助,但得知沈慧蘭為了練習付出的代價後,葉家菘主動詢問:「妳對卡丁車有興趣嗎?只要有時間想來開,場地全由我贊助。」
這是從天而降的禮物,從此,沈慧蘭只要沒有其他工作,就一定跑到中壢練車。「沒事我就開著車一直繞,反正多練一天是一天,體能往上跑一格是一格,」她說。
駕駛卡丁車比房車更消耗體力,因為卡丁車沒有遮蔽、沒有避震、沒有動力方向盤,車手加減速或改變方向時,頸部承受的重力,以及身體碰撞車身的力道都遠比房車更強。即使戴著全套護具,還是難以避免頸部拉傷和肋骨裂傷。沈慧蘭經常結束一天練習以後,連挺直脖子的力氣都沒有。
意外接觸卡丁車:她用最短時間挑戰頂尖賽事,更是場上唯一女性
但也因為習慣了卡丁車強度,讓沈慧蘭回頭開房車時變得輕鬆,成績突飛猛進。2015年起,她在中國各地參加短道賽巾幗盃(女子組)最差的成績是第二名;在不分性別的組別裡,她也經常跑進前五名,而且是唯一取得名次的女性。
「小蘭比誰都努力,可惜太晚接觸卡丁賽車,」2015年起擔任沈慧蘭教練的李春宏分析。賽車終究是男性占優勢的運動,以卡丁車賽為例,為維持公平性,參賽者出發時必需過磅,確認重量一致,沈慧蘭的體重不如其他車手,只能在車上加鉛塊增重;但外加的鉛塊勢必影響車輛平衡與靈活性。「她硬是把技術、體力、肌耐力都練到極限,克服這些劣勢,」他說。
「而且,她是我看過企圖心、好勝心最強的車手,」
李春宏用一個故事,解釋他為何做出這項評價。
競速卡丁車也分等級,變速段數愈多,車速愈快,車手承受重力與比賽時的危險性也更高。沈慧蘭過去練習比賽開的都是四段速卡丁車,但去年12月,她主動向李春宏表示,想挑戰在澳門舉行的六速卡丁車賽。
六段速是卡丁車極限,極速可超過200公里,過去從沒有一位台灣女性挑戰過如此高階車種。李春宏心裡不免忐忑,但他也知道沈慧蘭一旦下了決心,就不會輕言放棄,「我只問她一句:『妳確定嗎?』她說確定,我就盡我的責任,把車子調整到最好,」他說。
投入賽事前,沈慧蘭只有3天備戰時間;起初練習時,她無法適應猛爆的速度與作用力,開不了幾圈就得停下休息。但正式比賽中,身為全場唯一女性,她以第四名成績完賽。賽後,主辦方代表還當面向這位了不起的女車手致意。
除了車手,目前沈慧蘭同時擁有教練、試車專家等身分,也經常接到各種廠商代言或活動邀約。她很清楚,自己只是業餘車手,因此必須謹慎規劃所有收入與贊助資源來支撐賽車夢,並持續追求進步。
「她有車手和藝人兩個角色,每到一場比賽,她都是攝影師的焦點,這能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圈子。當然,她的成績愈好,賽車就愈有機會爭取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認同,」李春宏用這段話,解釋了沈慧蘭對台灣賽車運動的意義。
拍照前,沈慧蘭與李春宏合力將重量超過100公斤的競賽卡丁車從車架上搬到地面,她的手上塗著亮光指甲油,指甲整整齊齊地貼肉剪短,指縫間還留著些許黑色油漬。
放下車後,沈慧蘭主動解釋:
「我唯一一次受傷,就是因為搬車。但這是我該做的事,所以我一定自己來。
抬不動我不逞強,會請人一起幫忙,但絕對不會站在旁邊不出力。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在男生多的領域裡贏得尊敬。」
「不逞強,也不示弱,任何事只求盡力而為」,正是沈慧蘭得以在充滿陽剛氣息的賽車場上,闖出一番成就的信念。
她從未刻意改變自己,卻改變了外界對賽車運動、對女性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