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 2018-05 / 攝影:廖祐瑲 / Web Only
換新車後,沈慧蘭開始參與改裝車社團,每逢週末晚間,她總與車友會合,再一起大陣仗前往特定地點「夜跑」。她對直線飆速的興致不高,只挑戰路況蜿蜒多變,但一不留神就可能「撞壁」、「掉溝」的山道。
「我只是愛開車,不是愛輸贏,」沈慧蘭話說得平淡,氣場卻很強大。
迷上改裝車之後,沈慧蘭瘋狂想了解關於汽車的一切,還一度考慮轉行當「黑手」,只為有機會置換、維修汽車零件。就在這時候,沈慧蘭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汽車雜誌主管,得知對方手上恰好有個職缺,她毫不猶豫地來了個人生髮夾彎:放棄已經到手的正式教職,轉戰汽車雜誌。
人生初次遞補參賽 就贏得冠軍
2009年,是沈慧蘭人生路上另一個重要彎道,也是賽車生涯的起跑線。
當時轉任汽車雜誌特約編輯的她,企劃了一場邀請全台知名女性改裝車主共同競速的活動,但比賽當天,有幾位來賓臨時缺席。為維持出賽人數,沈慧蘭在同事鼓勵下臨時參賽,沒人想到這位「替補選手」,竟然在人生頭一場賽事,就拿下冠軍。
那次冠軍後,沈慧蘭陸續參與一些玩票賽事,逐漸累積知名度。2011年屏東大鵬灣國際賽車場啟用後,國內固定賽事增加,因而有廠商願贊助她出賽費用與比賽用車。直到這一刻,沈慧蘭才由「愛車人士」,進階為賽車選手。
身分轉換的當下固然雀躍,但過不了多久,沈慧蘭就察覺自己和老練車手的實力還有一段差距;身為賽道上少數的女性,她也不免聽到一些不友善的耳語,例如「這女生是來作秀的吧」、「常看到這女生來比賽,但成績也不怎麼樣嘛」。
這一切,沒有讓她卻步,反而更渴望進步。
「就算拿到女子組冠軍,我也不會特別高興,我想知道開差不多車款的男生成績是怎樣。」打從一開始,沈慧蘭就不曾畫地自限,她想超越的,是賽場上的每一位車手,不分男女。
想變快變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苦練。但「固定練車」對沈慧蘭來說,近乎奢求。
沒有牌照的競賽用車,不能隨便開上路,沈慧蘭的賽車因此被寄放在大鵬灣附近的車廠,家住台北的她若想練車,必須千里迢迢南下。賽車又是項開銷驚人的運動,光簡單練習就得租用場地、運送車輛、雇用技師、維修保養,但廠商贊助僅限「比賽」,動輒數萬元的練習費用,完全超出沈慧蘭所能負荷。
「有段時間,我每年能碰到車的就只有比賽那三、四次,常常是禮拜五到現場練一下,禮拜六就跑比賽。我那時候的心情很矛盾,會覺得乾脆不要再比了,因為怎麼比都不會進步,」她說。
面對橫在眼前的經濟壓力高牆,沈慧蘭既沒狂踩油門衝撞,也沒煞車倒退,反而扭動方向盤,尋找其他選項。而她發現,「拉力賽」(Rally)是負擔相對合理的形式。
場地賽車,指的是車手在封閉場地中競速;拉力賽則較接近「越野賽」,通常在一般道路上進行。兩種比賽形式都需花費大量金錢與人力,但對沈慧蘭而言,最大的差別是:練習拉力賽車可以省下每天上萬元的場地租金。
付不出場地租借費 夫妻倆深入荒山刻苦集訓
沈慧蘭與同為賽車選手的丈夫林沅滸,聽說台東有段長達14公里的砂石道路,適合練習過彎、急煞等技術,於是兩人買了輛拉力賽用車寄放高雄,只要一有時間、金錢,就開自用車下高雄,然後再一人開比賽車、一人開維修工具車,沿著南迴公路往台東練習。
免費的練習場,是條連手機收訊都很微弱的產業道路,一天經過的車通常不超過10輛。他們的練習方式,是一人守在山腳下,防止臨時有車經過;另一個人則模擬比賽情境,從山頂用最快速度將車開下山。從一早到天黑,就只反覆做這件事,足足練滿三天,直到精疲力盡,才循原路經高雄換車回台北。
由於經費有限,他們只捨得住一晚要價800元的老舊旅舍。練習過程中不僅灰頭土臉,不時還會發生車子撞樹、翻覆的意外。
儘管過程異常艱苦,沈慧蘭卻樂在其中,因為打從剛接觸改裝車,她最熱愛的就是跑山道,「場地賽就是比誰快,但拉力賽有很多技術,例如在哪裡踩煞車、重心轉移、讓車子帶側滑過彎……沒有練習過,永遠不知道怎麼開,」她興奮地解釋。
苦練不會被埋沒。2014年起,沈慧蘭與林沅滸分別獲得車隊贊助,前往捷克、保加利亞、中國浙江等地參加國際拉力賽事。儘管沒有拿下冠軍,卻獲得了難得的經驗與知名度。2015年,沈慧蘭受邀參加中國選秀節目《炫風車手》,並一路挺進四強。
到這時候,再也沒人懷疑沈慧蘭對賽車的執著和她在賽場上的能耐,她開始獲得教練、試車、上通告的各種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也有更多人感受到她的熱情,願意提供贊助。鉅豐賽車場經營者葉家菘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