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智芳 圖片來源:陳應欽
Q4你的作品有個鮮明特徵,就是帶入台灣的各種元素,這次《小貓巴克里》也不例外。背後想法是什麼?
做短片時,我曾參加海外影展。有一次我做了個歐洲心理醫生的故事(編按:《多拉杜醫生》),影展主持人介紹這是來自台灣的作品,我的心情卻非常忐忑。台灣的片子,擺設、場景卻都是歐洲的,當下我忍不住自問:「我為什麼不做自己的故事?」從此心中像是埋下種子:我來自台灣,而台灣動畫該是什麼樣子?
《小貓巴克里》因為入圍巴西動畫影展,6月我去了一趟,和當地觀眾交流,他們對裡面的街景非常感興趣。我對這樣的反應是高興的,大家慢慢有了認知:它不是日本動畫,也不是大陸動畫,它就是台灣動畫。
我曾經想過要不要架構一個全新世界,比如《動物方城市》。不過,我們能做得精細到讓這個世界這麼可信嗎?還是運用我們所處的環境,在細節上做得更足?或許更能說服觀眾。像片中有個橋段,是賣臭豆腐的老闆主動幫客人加泡菜,這就是台南會有的。
Q5在你的動畫世界中,有沒有你想傳遞的世界觀或價值觀?
我一直想談的是「兩者」和「兩者之間」,人們常常因為缺乏了解彼此,所以引來太多猜測、防備、不必要的誤會。比如看到一條蛇,先打死牠再說,因為你假設牠會咬你;一看到外星人,就覺得他們要來統治地球。
在《小貓巴克里》中,人類的小孩是寶貝,那動物的小孩就該死嗎?人類站在很高的角度看待動物,但實際上,我們跑得比牠們慢、力氣比牠們小,靠的就是一個腦袋,也只有人類會說謊。我想呈現這些反思和對照,至少在親情上,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
Q6既是經營者又是創作者,怎麼平衡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非常拉扯。但是,我既然這麼想拍動畫,這麼多年來,我想的問題就是:要怎麼繼續拍下去。
我有個規則:對每部片,都是我在這一年中能做到的最好樣子,那就好了。有些創作者會說:不行,我要做到最好,不管花幾年,但我不是,我是條件導向。在評估每部片的製作、回報後,我們會制定條件,接下來,就是在這個條件中想方設法做到最好。
Q7如果有人為了追求理想,也要走一條相對艱難、孤單的道路,你會給什麼建議?
這是你自己選的,你要有心理準備,每一行都不容易。
與其抱怨環境、政府、沒有保護政策,不如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和觀眾的關係是什麼?應該用什麼口吻對觀眾講故事?和這片土地又有什麼關係?進了廚房,就不要一直喊熱。
快問快答
▼看過多少電影
沒算過,但我從1999年讀研究所一年級開始到現在,每天都看一部電影或一集影集。
▼看過最多次的動畫作品
《料理鼠王》。即使是一隻老鼠,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對我是很大的鼓舞。看完後,就開始研究它的劇本、分鏡。第二多的,是日本動畫導演今敏的《千年女優》。
▼做一個動畫導演的特質
非常需要童心未泯。我不知道其他動畫導演怎麼樣,但因為我沒有小孩,所以我始終沒有覺得我長大了。
▼曾因為某部動畫而做出特別的事
看過宮崎駿的作品後,就開始對飛行著迷,我的夢境中很多都是我在飛行。我讀大學時才第一次坐飛機,到台北參加設計競賽領了獎金,很興奮地坐飛機回台南。但坐下來才發現:位子竟然不在窗邊,結果超級絕望。
▼未來最想挑戰的動畫題材
我很好奇2、300年後的華人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除了對時代的好奇,我奶奶是個虔誠基督徒,每天讀經、禱告,相信做好事會上天堂。10幾年前她過世了,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去天堂?很多人在死前的努力,都是為了死後的世界,死前、死後,這種模糊又有兩個價值觀對立的題材,對我來說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