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圖片來源:廖佑瑲
當同學閒話家常似地談著一雙上萬元的休閒鞋、對價值百萬的名車品牌如數家珍,張慧慈從來就插不上話,「我大三那年發生金融海嘯,有同學跟我說她家裡『賠了一點』。我好奇怎麼樣是一點,她回答:『大概5000萬』,我心想:『哇賽,5000萬?這是我一輩子賣血賣全身器官都賺不到的錢!』」張慧慈像個綜藝外景主持人,用飛快的速度、戲劇性的語氣,描述這段令她震撼的故事。
又一次,當同學討論著去過哪裡遊學,張慧慈在一旁羨慕地說:「能出國這麼久很酷。」一位同學卻冷冷回應:「那是妳沒去過,不知道遊學多辛苦,我們那麼小就被孤零零丟在外國,很可憐耶。」同學也紛紛附和,接著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換遊學血淚史。「那次真的超不爽,到底是在可憐什麼,好像這些機會都是理所當然!」
張慧慈還是瞇眼笑著,就像在說著兩個久遠記憶中的笑話。
社會流動,並不代表完全融合
「很多人還是覺得窮人不讀書,是因為不努力,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她們講,」她說。這類因為成長背景不同導致認知差異的故事太多了,只是,比起在她成長歷程中被貼過的「標籤」,又變得不算什麼。
例如她的書裡寫到,國小時她努力考了全班第二名,母親替她買了一支要價120元的自動筆當獎勵。張慧慈隔天到學校開心地炫耀這支筆,老師卻在下課時將她叫到一旁說:「慧慈,人窮歸窮,但不該偷東西。」原來,是班上另一位同學找不到同款式的筆,老師就一口咬定家境不好的張慧慈,偷了同學的筆。
事後,同學找到自己的筆,還了張慧慈公道,但誤會人的老師沒有一句道歉。這個被羞辱的記憶,一直留在張慧慈腦中。
「我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心情不是很愉快,因為必須回頭想起很多不那麼開心的事。」
「教育雖然是給你一條路上去,但其實也是在訓練你服從、認命。」或許是因為在求學過程中,看見了自己與同學間難以拉近的巨大社經地位差異,張慧慈很早就將「賺大錢」排除在生涯規劃選項之外,「我知道一支股票會漲一百倍,但我所有的財產可能也只夠買一張,不可能像真正的有錢人一樣累積財富,」她說。
「我完全理解為什麼每個人都要用iPhone、要出國玩,因為這是拉近階級差距最簡單的方式。」
「有錢人都用iPhone,那我也來用,每個人都一樣,你的手機上總不會貼著『分期付款』吧。」張慧慈解釋著身為中產階級的「精神勝利法」:「有錢人去過的地方或餐廳,我賺了獎金也可以帶媽媽去,去一次我就會覺得『成功了』,因為我也享受過這麼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