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數位好感度」調査出爐:
企業「共感行銷」靠網紅左右55%消費者意願
作者:楊竣傑 插畫:ChO Illustration 發稿日期:2019-06
企業卯足全力爭奪40歲以下數位原住民的眼球,第二屆品牌數位好感度調查顯示,品牌已不能靠單向推文,還得轉身和消費者肩並肩主打「共感行銷」,才能發揮渲染力,在市場搶占先機。
如何在數位行銷上脫穎而出,讓經營的品牌被喜愛,更能轉化成顧客的購買行為,是所有行銷人念茲在茲的課題。為了了解品牌如何在數位領域中搶占消費者眼球,贏得「心占率」,《Cheers》雜誌連續第二年與東方線上合作,獨家進行最權威的「2019品牌數位好感度」調查。
調查鎖定25~40歲的「數位原生代」與「數位新移民」族群,針對涵括食衣住行育樂等15個領域,了解他們在數位平台上對各品牌接觸頻率與對溝通內容的好感度,同時是否將好感延伸到「最後一哩路」,進行實際消費。調查中包括3大面向:
1.頻率:在這個領域中,過去半年在「網路上」接觸頻率最高的3個品牌。
2.內容偏好:在這個領域中,過去半年實際在「網路上」接觸到的品牌訊息中,最喜歡/欣賞的3個品牌。
3.實際擁有:在這個領域中,目前擁有或過去半年使用過的產品與服務。
今年的調查增添5個強調「虛實整合」行銷的領域,包括美食外送、社群平台、電商平台、電腦品牌與直銷服務。當消費者花在數位平台的時間愈來愈長,注意力卻被各種訊息爭奪,企業更要從線上一路延伸到線下,全方位設計顧客體驗,才能在這項調查中脫穎而出。
「DMA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在《2018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中指出,2018年台灣數位廣告量達新台幣389.66億元,比2017年的330.97億,成長17.7%。而電通安吉斯集團(Dentsu Aegis Network)彙整2018上半年全球59個主要市場,針對下半年與2019年預估,2018年的數位廣告量將首次超越電視,其中各類型的行動影音消費在所有年齡族群都有爆炸性成長,驅動力則來自更高品質的數位影音內容。
無論老牌企業或新興平台,全都向數位靠攏。但在這個講究互動、社群、口碑傳播的領域,過度包裝或單向強力銷售的訊息,未必會讓新世代顧客買單,反而容易引起反感。
愈來愈多企業發現,有時未必要拚命談產品,在各種時刻與消費者「肩並肩」,對各種切身議題建立「我們同在一起」的「共感」,更容易贏得認同,再讓顧客把這樣的認同延伸到品牌和產品上。
以去年礁溪老爺酒店與奧美廣告合作,推出的「老爺式成年理」活動來說,就是典型成功案例。當中一系列「任性金句」,包括「心血泡湯沒關係,身體泡湯補回來」、「心裡有事,請個事假」……勾動的是上班族「寵愛自己」的渴望,覺得「你真懂我」。果然一推出就引起網友熱烈分享,也立即帶動業績效益。
當然,要營造「共感行銷」,比起過往重金禮聘明星當代言人,從素人發展出的大小網紅,似乎更具親和力,能引起網友打從心底呼應。這也連帶衍生網紅經濟下的第二個課題:除了個人考慮要不要當「網紅」,從企業端或行銷端,又該怎麼和「網紅們」合作,站上「共感行銷」的浪潮?
在同溫層傳播:行銷更精準、更易被看見
從東方線上的調查中發現,近5成受訪者喜歡YouTuber的理由是「看事情的角度讓我有共鳴」。網友看網紅並非「陌生人」,更像是跟自己生活連結的「朋友」。如果網紅所吸引的目標客群,能對應品牌要主打的族群,就有助縮短品牌與消費者間的距離。
此外,55.5%受訪者同意YouTuber對品牌或產品的描述,使他們更貼近對產品的實際需求;58.7%的受訪者因為喜歡特定的YouTuber,所以比較願意聽他的說話內容,甚至若YouTuber拍的影片有趣,67.7%的消費者會自然注意到商品內容。
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便以行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提出的顧客體驗路徑「5A」(如下表格所示):認知(aware)、訴求(appeal)、詢問(ask)、行動(act)和倡導(advocate)為例說明。
消費者在茫茫大海中看見產品出現「認知」,接著對產品「訴求」有記憶,前2道關卡就充滿難度,「網紅反而成為特定同溫層下的channel,網友會固定收看影片,比起投放廣告,品牌被看見的機會更高,」楊少夫指出。
網紅不僅讓品牌被看見,甚至影響消費者購買意向。
超過7成受訪者因為YouTuber的介紹,對產品或品牌有更深的了解。54.6%受訪者更因此考慮使用該項品牌/產品。
網路延伸至實體:滴妹評珍奶,成店家宣傳
當然,所有行銷操作都是兩面刃,選對網紅代言,加分效益可以倍數計,但若雙方調性不合,也可能衍生出風險或後遺症。
跟去年結果比較,金融銀行是今年排名變動較大的領域。FinTech(金融科技)時代,不分百年銀行或原生數位銀行,都紛紛以「設計思考」與「敏捷開發」推出數位帳戶、App新功能,決戰年輕人理財需求。
台新Richart數位銀行將複雜的金融商品以客戶體驗優先,導入敏捷式開發不斷優化,且在社群媒體以年輕人的口吻行銷,今年在接觸、好感及擁有的3項指標都是前3名,「好感度」排名更從去年季軍一躍為冠軍,顯見其在數位端的成效。
在連鎖手搖茶飲上,今年初百萬訂閱網紅「滴妹」盲測5家手搖茶飲品牌的全糖珍珠奶茶,她最後選出最順口、最想喝下去的品牌為「迷客夏」,成為迷客夏各分店在Facebook宣傳的最佳素材。她更與迷客夏合作,於2月20日發出100杯特調全糖珍奶,慶祝訂閱將破百萬,宛如粉絲見面會。
迷客夏對數位能見度的創新做法,反映在排名上,今年3項指標都拿亞軍,比起去年都向前竄升,在宛如「戰國時代」的手搖茶飲市場,相當不易。
今年甫納入調查的美食外送品牌,明顯可看出數位工具使用便利性,直接左右好感度及使用率。第一名的Uber Eats與第二名的foodpanda(空腹熊貓),都不斷優化訂餐介面的使用者體驗,再透過數據分析,提升送餐速率,正是數位行銷結合AI及大數據等科技工具,協力改善顧客體驗的成果。
電商平台則是在「新零售」強調虛實整合下,品牌須以「全通路」概念,透過跨螢管道與不同行銷策略,以用戶為中心擬定整體策略。蝦皮商城與PChome線上購物/24小時購物在3項指標上都分居一、二外,許多實體零售品牌也在電商市場搶占一席之地。
例如屈臣氏與家樂福,在接觸、好感與擁有的3項指標都進入前10名,代表這個疆域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而一鍵下訂、送貨到府的消費習慣,還會繼續重塑零售業的遊戲規則。
精算各平台效益:小額預算測試,不斷修正
楊少夫指出,各社群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消費者「逐平台而居」,行銷人員得更細緻地根據不同平台與目標,設定對應的KPI。
例如YouTube、Instagram及LINE的主要使用族群不同,每次行銷的目標聲量或轉單率,都有各種排列組合。最好先透過小額行銷預算測試後,不斷修正,才能掌握最大成效。
YouTube使用率呈上升曲線,Instagram的使用率也從2014年的2.7%快速成長至2018年的34.5%,全球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人的短影音視頻「抖音」,成長更不容忽視。
Z世代追蹤網紅動態及推薦商品的平台快速轉變,企業若只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卻忽視崛起中的社群平台,就容易錯失最佳合作時效。他強調,最好凡事未雨綢繆,當年就先研究、規劃下一年度重點合作平台,掌握先機。
若能與適當的網紅合作,除藉由「長尾效應」提高品牌能見度,更可「精準行銷」。楊少夫認為:「品牌能藉此找到正確對象,將行銷預算花在更正確的目標族群上。」
楊少夫認為,在消費者歷經5A路徑,進入忠誠度的「倡導」階段,可成為新的「倡導者」。他們會繼續創造「社群聲量」,擴散更大的品牌好感度。
因為數位工具發達,人人都可發展為「自媒體」時,行銷人就得更有效拆解、分析目標受眾的喜好,才能和消費者站在一起,創造數位行銷商機,這也正是《Cheers》連續兩年透過「品牌數位好感度」調查的初衷。
《Cheers》雜誌「2019品牌數位好感度」調查說明
本調查由《Cheers》雜誌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網絡合作,於2019年3月28日~4月19日透過網路調查合作。有效樣本數1,000份,調查對象為25 ~ 40歲居住北中南地區的男女性,採分層隨機抽樣。抽樣誤差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