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 2018-07 / 攝影:廖祐瑲 / Web Only
規劃好創業藍圖後,幾名夥伴集資60萬元,去年8月底成立「饗嚮台東整合行銷公司」。「公司這麼慢成立,都是為了想出好名字啦,」釧南雁大笑解釋,希望訪客可以跟著「饗嚮台東」的足跡,真正認識台東生活,而不只是靠「想像」。
縱使有了夥伴與目標,但釧南雁在開發合作店家的過程中,仍被潑盡冷水。「不要做這麼多事啦,政府有很多補助啊!」、「農事體驗很難推廣,不必了。」各種冷言冷語,反映出因為缺乏成功先例,願意支持的人少,冷眼旁觀的人多。
商業模式奏效「 一個帶一個」提供多元體驗
不過,釧南雁在青返活動中結識在台北工作20年、2015年才回鄉種田的張桓瑞,雙方先固定合作採茶體驗,再逐步串聯咖啡莊園、鳳梨農家等,讓旅客可以嘗試採咖啡豆,也能自製鳳梨冰棒。「一個帶一個」的結果,至今已邀集10家店願意長期合作,固定提供產品。
他們確立兩種收入模式,第一種為「服務費」,每次從旅客端收取報名費後,和商家依比例分帳。另一項則為「上架費」,其他民宿、機車租賃業者亦可在平台上刊登服務資訊,提高能見度。
楊雅涵指出,因為「饗嚮台東」不是靠政府的觀光補助為生,定價必須反映合理的成本和利潤,曾因此被遊客質疑「太貴」。「當初成立公司,就是為了回歸市場機制,賺來的錢可以讓店家進修、提升服務品質,」她說,這才是能永續經營的基礎。
將體驗平台機制,放進商業世界運行的法則中考驗,是「饗嚮台東」的信念。只要能成功活化在地農村文化,絕對是門做得起來、有潛力成長的事業。
將近一年的努力下,「饗嚮台東」逐漸打開名號。除了5月接下20幾名遊客的體驗行程,雄獅旅行社今年販售的熱氣球相關體驗活動,也由「饗嚮台東」負責。他們有自信,因為最熟悉鹿野的一切,能比其他旅遊體驗平台提供更彈性、機動的服務,帶給旅客最大的驚喜。
香港旅客文曉華結束採茶活動後,就滿意地說,她4度造訪台灣,愈“local”(在地)的行程,現在愈能吸引她。這段評語顯然為「饗嚮台東」打下一劑強心針。
專訪當天,「饗嚮台東」的正式官網剛上線,釧南雁、李承澤與楊雅涵雖然略顯緊張,但3人看待前景都相當樂觀,而且會不斷優化,希望3~5年內可穩定獲利,鼓勵更多青年返鄉實踐理想。
「下定決心了,就回家吧!」釧南雁建議,如果能掌握家鄉特色,確認自己有足以發揮的長才,不要猶豫,就勇敢踏上歸途。一面堅持,一面在過程中不斷修正,這場生存戰,就像從鹿野高台搭著飛行傘起飛,雖然刺激也考驗膽量,但眼前的美景和自我挑戰的成就感,更令人難忘。
饗嚮台東檔案
營運模式:農村、部落體驗預定平台
產品:鳳梨採製體驗、採茶體驗、摘咖啡豆體驗
收入來源:體驗旅遊服務費、產品上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