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 2018-07 / 攝影:廖祐瑲 / Web Only

把農業變體驗商品,有好點子卻無資源推廣

今年42歲的釧南雁在台東市當了10多年護理師,本來大可在醫院工作到退休,但她發現,鹿野的年輕人愈來愈少,地方發展缺乏動能。「我問自己,如果產業不回來怎麼辦?我得讓它變得更好,不能更差。」興起這個念頭後,她毅然決然於2014年返回鹿野,協助父母經營民宿。

回鄉後,她才發現要面對的問題真不少。鹿野因缺乏熱氣球以外的亮點活動,遊客搭完熱氣球後就離開,沒有多留幾晚的誘因。甚至民宿旅客請她推薦行程,也找不到合適商家提供具質感的體驗活動。到底要從何開始?釧南雁換個角度思考,找出答案:「我恍然大悟,鹿野的地方產業,不就是最好的資源嗎?」她語氣興奮地說。

因為積極參與各種返鄉青年集會,釧南雁發現,有一群對故鄉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不約而同於2014~ 2015年回到鹿野。她也因此結識水果冰棒「春一枝商行」廠務長、80年次的李承澤。確認大家都有「替家鄉做事」的想法,以及將產業轉化成體驗商品的念頭後,原先單打獨鬥的個體,逐漸集結為「合作賺錢」的經濟型態。

釧南雁於2014年9月開始串聯當地資源,在旅展推出涵蓋25個商家、4條路線的旅遊地圖,也爭取到政府補助。然而旅展結束後,卻馬上面臨「4無」:無預算、無行銷、無人力與無人負責推廣的窘境。

「如何找到對的夥伴、延續想法,甚至在過程中確認活動召集人,都是難題,」釧南雁說。雖然政府釋出資源,也鼓勵在地團隊申請,但她與李承澤很清楚:「必須有商業模式才能長久,要能夠賺錢。」

決心要創造營收,上創業課程、苦尋合作店家

為了實現理想也自給自足,釧南雁、李承澤加上28歲移居台東的楊雅涵等夥伴決定成立公司。儘管很多人建議他們不如先創立協會,但釧南雁都直接回覆:「我們就是要創造營收。」

他們決定創立體驗預付平台,不僅自己公司要賺旅遊財,也要與合作店家「共好」,一起留住旅客,一起獲利。

李承澤說,既然政府有資源,團隊就要積極運用。去年1月,他們報名台東創客園區TT MAKER的創業輔導,將計畫攤在顧問群前。「指導老師一直挑戰我們的商業模式,逼我們找出最合適也能賺錢的銷售方法,」他回想起去年為了找出最適當的經營之道,常深夜開車,不斷和夥伴開會、討論。雖然疲憊,但終於確認體驗設計的成本、定價、分潤、金流等模式。

幕後花絮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