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 2018-07 / 攝影:廖祐瑲 / Web Only

儘管「返鄉創業」不在計畫清單內,卻總有幾個巧合,使鍾順龍在異鄉打拚多年後,終究動了回鄉的念頭。「我記得婚後曾到新北市中永和看屋,看了一間1,000多萬元的房子,得貸款20年。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樣我就沒辦法買底片了!』」鍾順龍談起這段回憶時也忍俊不住,畢竟當時每個月得花2萬元購置底片,一背上房貸,就會壓縮投注熱愛事物的資源。

就在2008年的某天晚上9點多,鍾順龍和妻子正在吃晚餐,忽然接到母親來電。電話那頭的鍾媽媽說,因為炒花生炒到手腕受傷,不想再炒了。「我心中忽然湧起一道惆悵與失落感,覺得怎麼又有東西不見了,」對當時腦中浮現的複雜情感,鍾順龍仍歷歷在目。

「台灣人為什麼沒有了文化與根?我出國時發現,文明國家都不會丟掉自己的根,」鍾順龍感嘆地說,年輕一代常講:「我喜歡吃阿嬤作的菜、媽媽做的粿」,卻鮮少願意努力保留些什麼。若母親從此不再炒花生,自己對家鄉的回憶可能就停滯了。

台北的高房價、生活不易,加上對家鄉的眷戀,鍾順龍和梁郁倫考慮許久,終於決定回家。鍾媽媽知道長子要返鄉,雖然忍不住問:「回來要做什麼?」但語氣仍帶著欣喜,這一刻,也成為「美好花生」的開端。

2009年5月,鍾順龍夫妻回到鳳林。前半年,鍾媽媽教媳婦挑選、剝殼及炒花生,由於都是手工製作,以維持花生香氣及口感,兩人在廚房內總是滿身大汗。鍾順龍笑稱,就像沖洗底片得控溫,這跟炒花生的道理也一樣。

練習半年後,鍾順龍夫妻拿著100多包、價值20萬元的花生原料創業,賣起一瓶瓶手工製作的鹹酥花生仁。

回鄉之路難走,義無反顧回鄉炒花生

鍾順龍很清楚,這條路不好走:「我不是因為炒花生很賺錢才回來,而是知道農業沒價值才回鄉。」他希望留下文化,也翻轉農產品價值。

夫妻倆沒有忘記,藝術家得經濟獨立才能自由創作,賣花生當然也得賺錢,才能實現理想。

回鄉隔年,兩人成立「美好食代股份有限公司」,由梁郁倫當董事長,並登記品牌商標為「美好花生」。

「不要怕繳稅,賣出商品都有開發票,資金流向清楚,反而更好借貸,」鍾順龍解釋。

鍾順龍知道,先有好的花生品質,才能進而打造品牌價值。「我其實很排斥務農,回家本以為只需做農產加工,但後來發現要做好的花生,就得自己種植,」戴上手套、穿上雨鞋,鍾順龍站在花生田中,拔起幾束花生,打開殼時不禁搖搖頭說:「產量不好。」

他解釋,水分不太夠,會影響花生生長狀況,他必須依日照、雨量判斷花生成熟度。確保若需9分熟才能產出最適合的花生醬時,不會因太慢或太早收成,影響花生品質。

鍾順龍從零開始,學習一年2期、落花生從栽種、採收到品管的學問,「真的很複雜,我覺得比搞藝術還難,」他苦笑著說。

貸款建店面,面臨經濟大考驗

只是去年創造800萬元營業額、今年希望達1,000萬元營業額,鍾順龍坐在砸了台幣千萬打造的新店面裡,卻露出苦惱神情。他表示,為了翻轉形象,他耗資2000多萬元建造儉樸有質感的店面,卻因為設計及規劃不良,建到一半得打掉重蓋,讓他很焦慮。

甚至因為妻子為公司負責人,在妻子剖腹產下大女兒隔天,他就得請休養中的妻子簽字借款。談起這件事,鍾順龍沉默了一會兒,滿是對妻子的不捨。

他接著說,因為缺工,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凡事常常得自己來。人事不穩定,就像一艘船明明要往前划,船員卻逆向往後退,令他相當苦惱。鍾順龍透露,錢事及人事困境,使他曾一度告訴妻子:「乾脆把店收一收,不要做了,找來的人那麼沒責任心,不如收起來。」

那是他最接近放棄的一刻。

然而,對藝術的執著,也是對創業的不放棄,終究推著他繼續往前走。而且,回到家,就像從「客場」回到「主場」,總能找到人支援。

幕後花絮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