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C.Hung/悅知文化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以台灣醫學界來說,如果沒有人在醫學系畢業後去擔任醫學顧問、直接去大型藥廠工作,或是選擇進入大型公衛組織(WHO、NGO等),就沒有人創造這種工作需求、也沒有人會知道自己畢業後還可以有這些選擇,那麼,台灣的醫療結構就只會維持在醫學系畢業後當住院醫師、住院醫師當完升主治醫生這種單一模式。
而且,整個社會與醫學院畢業生對於醫生的想像,就只會停留在「穿著白袍,在診所或醫院裡穿梭」的那群人。
以上所提的:「當你從來沒有看過這些選擇,或是你根本沒有Role Model的時候,你很難可以憑空想像出未來自己會成為的模樣。」這句話套用在其他環境下,多少可以反映出台灣整體的現況:年輕人從小過著罐頭人生,鮮少放膽去想像自己的未來,在沒有Role Model 或是從來沒看過別人過著不一樣的人生時,很難憑空畫出一塊大餅,以勾勒出自己未來最想成為的樣子,於是便屈就於現況。
但,千萬不要忘記了,台灣只是個在世界地圖上的島國,而世界這麼大,大到足以容納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想像,前提是只要你敢想像。
當「實踐家」很重要,但當「夢想實踐家」更重要
從小,我們總被教導「腳踏實地」很重要。
「腳踏實地」是傳統美德:為了要獲得甜美的成果,必須按部就班的逐步完成每一道關卡。「不要好高騖遠,即使有了一個超出範圍的想法,也該正視自己的能力,不能只想著一飛沖天。」那是上一輩所教導我們的觀念,但人是需要為「夢想」而活的,腳踏實地是一種執行方法,卻不能扼殺每一個「夢想」的產生。雖然老人家總說,空口說夢話,但如果沒有夢、目標,那麼,又該往哪個方向「腳踏實地」呢?
因此,面對年輕人築夢,我們不該只要求「腳踏實地」,畢竟這時候的他們想像力正豐富,更應該把夢想的大餅畫大。把未來畫出一個巨大的藍圖,然後慢慢地用人生去實踐它。假如我們只專注在腳踏實地的框架下,沒有靠著夢想的指引,這樣停停走走,真的能走出一個夢想嗎? 這樣是否也間接壓抑了年輕人造夢的潛能?
之前我在對自己的人生做規劃時,總會想起高中補習班老師的話,那些關於夢想的看法,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他是這麼說的:「你應該要先去想想,二、三十年後,你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為了成為這樣的人,十五年後應該要達成什麼樣的位置? 又必須做出多少的努力,才能達到二、三十年的目標? 以此回推,如果要達成十五年的位置,那麼,到了第十年你該做些什麼? 第五年呢? 第一年呢?慢慢逐步推回來。因此,你現在應該要為了一年後,做什麼努力?」
為什麼這段話會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他點出了我們應該要先放膽去想,二、三十年後想做什麼? 然後再慢慢回推現在該做什麼努力,而非以現在能看到的視野、擁有的資源,規劃我們三十年後想成為的樣子。
當然毋庸置疑的,在上一代胼手胝足打拼的影響下,台灣的囝仔絕對有能力,且非常擅長當個「實踐家」,但,卻不那麼在行當一個「夢想實踐家」。
目前台灣社會散發出停滯氣氛,或許最需要的是每個人找回變成大人後所喪失的想像力,先學當個「夢想家」,再好好當個「夢想實踐家」。
或許,我們都應該學會的是,先把夢想的餅畫大一點、再大一點,畫好之後,再慢慢地吃掉它。
不要忘記了,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離開體制,對未來的人生負責。更多內容詳見《告別菜尾世代:大膽向世界遞履歷,我在哈佛體系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