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C.Hung/悅知文化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多虧考大學時失敗的經驗與反思,在日後給了我非常大的影響。我在那一年學會如何勇敢地在沒有人看好的狀態下,面對挑戰帶來的未知與害怕,更重要的是,我學會如何去抵抗「父母因害怕孩子受傷,所以先阻止孩子的愛」。

因為是夢想,更應該把餅畫大

回頭想想我從小到大不斷改變的「夢想」。小學時,因著父母的期待,夢想是「考上私立中學或資優班」;國中的夢想則是「穿上綠制服」;高中的夢想是「考上醫學系」。如果我在面對挑戰的時刻,一次次接受了父母害怕我因為失敗而受傷的愛,我根本不會有穿上綠制服的快樂時刻,或是終於考上醫學系的滿足。

正如我的美國朋友所說的,的確很多亞洲父母都在孩子面臨挑戰前,先入為主地阻止孩子,因為害怕孩子失敗而受傷。某方面,這種愛是一種負面教育,隱諱地告訴孩子─你的嘗試不會成功。

學會了抵抗這樣負面的教育方式,上了大學後,我開始做了很多大膽「跨出舒適圈」的嘗試:因為想看哈佛的醫學教育,在沒有太多前人的經驗幫助下,成功申請到哈佛醫學院交換;因為想看看世界大型公衛組織的運作方式,拿到聯合國和哈佛的面試,最後得到WHO與哈佛的研究機會。

從高中畢業到現今的這十年間,在這些嘗試後並且申請成功的經驗裡,我逐漸發現,不管旁人看不看好你、認為你做不做得到,你都不應該被這些人的想法給侷限。如果你因為旁人的負面思考與意見被侷限而不放膽嘗試,那麼,你的最佳狀態就只會是現在的模樣,不會再進步了。於是,我在這些年逐漸體會到夢想應該要把它畫大,唯有不斷地把夢想放得更遠大─那些你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在這個築夢的過程裡,你才能不斷地要求自己比過去的你更進步。

找出人生的Role Model來到美國做研究後,有次和朋友討論到台美醫療環境的差別。我說在台灣,醫學系畢業、當完住院醫師,人生彷彿就只能當醫生,一輩子只能有一種身分(工作);但在美國,醫學系畢業、當完住院醫師後,真的可以是件很過癮的事,因為除了當醫生,人生還有好多不一樣的組合。在美國要念醫學院,必須先擁有大學文憑,有些人在大學所念的科系並非與醫學相關,我就遇過一群住院醫師因為有工程師背景,幫助他們在進入醫界後,結合了醫學與工程兩種領域,而發展了當今最新穎的「人工智慧」相關專利。

另外,你也可以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做科技創新,與Google工程師合作,用App、科技改善醫療服務;你可以去念商學院,把今後的目標放在成為醫療產業的CEO(據說在美國念了MBA後的醫生就再也不會回醫院工作了);你可以專門做醫療系統、基礎醫學的研究,之後當個醫師科學家。除此之外,還可以進入醫療保險公司、藥廠、大型公衛機構(NGO)、知名顧問公司如麥肯錫……等工作。

你的人生可以有好多種組合,而不是只有一種身分、一輩子專做一份工作。

回頭看台灣,我疑惑台灣學生為什麼對未來沒有這麼多的選擇? 而我們的醫學生在畢業後,對未來的想像是否也能如美國這麼多元呢? 如果沒有,是我們的教育讓他們對未來缺乏想像力嗎?

然而,對未來缺乏想像力這件事,或許不能完全怪在台灣的學生身上,就如同《第四章:多元價值的毀滅》中提到的─當你從來沒有看過這些選擇,或是你根本沒有Role Model 的時候,你很難可以憑空想像出未來自己會成為的模樣。

更多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