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鵝/大塊文化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說出「拿一點健康去換幾天努力豁免權還不錯」的話,實在太蠢,誰都知道病到後來就沒有回頭路。
務農的釗仔是家裡的老朋友,來看膝蓋痛。爸爸勸她別太勞動,讓關節可以多休息。釗仔說,就還能做啊,如果已經做不了,那就沒辦法,既然還能做,看到樹頂上那幾顆結得那麼美,能「不爬上去包袋子嗎?要放那裡給鳥仔吃嗎?她很有氣勢,詰問爸爸:「你講啦,若是你,你咁有法度當作沒看到?」爸爸給了一個滑溜的總結,叫她愛做去做,臉上的幸災樂禍大概有一半是嘲弄自己。
事實的確是,只要手腳還算利索,爬上樹頂去包果子的人才叫肯打拚,才是有資格成功的人。社會氣氛像是那句「愛拚才會贏」,每個人都在玩「九十九分的努力」集點活動,因為不知道「一分的幸運」究竟會不會發生,只好超額儲蓄點數備用,才能在萬一幸運沒發生,多餘的努力點數也補不出成功的時候,名正言順發一場針對老天爺的脾氣。
像這樣勉勵自己勤奮苦幹的理由有很多,允許停下來休息的正當性卻很少,少到好像只有一個,那就是生病。
生病,就可以達到大家掛在嘴上那個「沒辦法做」的門檻,可以暫停努力。像是一種「我不是偷懶喔,而是受到實際的生理限制沒辦法再做」這樣的不得已,好讓罪惡感的長鞭不會揮到背上來。可以在床上躺個大半天,吃自己合胃口的食物,把珍貴的體力先用在有興趣的事情上面。儘管有病痛,但是忽然可以合情合理地放鬆和任性,好像人生苦行課的下課十分鐘,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詭異交錯。
是人都必須努力。
我作為小孩,分內的努力項目是「乖」和「讀書」。從寄居到姑姑家去讀明星國中開始,環境與課程都和過去不一樣,努力的難度提升了幾個檔次,所幸人的潛力都是原廠內建,調整一下也能跟上速度。三年以後,我如願考進再也不用讀數學理化的學校,搬進學校宿舍,準備好練習另一種努力,學著去做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意外的是開學沒多久,我得了差一點惡化成腹膜炎的盲腸炎,緊急開刀以後在醫院住了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