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智芳、黃馨儀 圖片來源:廖祐瑲

於是他跟太太說,我們要替兒子著想,我如果接受別的工作,兒子就不能在美國最重要的城市接受教育。這也是為什麼張忠謀一直很了解什麼叫做「沒有國家就沒有自己」。

當時他用這個答案回答:我爸爸開雜貨店為什麼會賺錢?因為他曾經是財政局局長跟總經理,跟別人配貨取貨、談判價格、跟猶太人競爭,他都能獨樹一幟。

兩個人回答的角度不一樣,但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永遠不要覺得手上的工作低賤,如果你夠好。

年輕人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發現沒有用,所以他們那麼徬徨、無助、絕望,也因此他們有些人很憤怒。

時代變得那麼快,可是學校、老師跟產業的結合是如此薄弱。大學既有科系的分類,不只沒有ahead of time(領先於時代),比現有需求還要落後。好不容易考進去,或是好不容易家人讓他去念昂貴的私立大學,出來卻什麼都不會,我覺得這是現在大學生最大的絕望,這個絕望讓他們害怕跟世界競爭。

他們痛恨低薪,不穩定性很高,但也不願意去做台灣最欠缺的製造業、勞動工作。所以製造業的勞工年齡偏高,服務業的年齡偏低,薪水也因為競爭激烈而漲不起來。

我曾經建議一個MBA學生去學家事管理。很多人被台灣的外勞政策整得半死,他們家裡需要幫手。我說,你只要腦筋一變,結合其他提供清潔、水電維修的服務,變成管家,據我所知,這種管家的薪水都是4萬5千塊起跳,那就脫離了月薪3萬塊的狀態。

並不是沒有薪水合理的市場,只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去薪水合理的市場。進去了,也不表示做的要跟以前一樣,你可以改變,就會成為奇貨可居的人。(Cheers雜誌180期)

更多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