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格、YouTube甚至Facebook尚未出現的時代,個人想傳布想法,可能得先對報社投稿;想分享照片,得先將底片拿到照相館沖洗,再把洗出來的照片寄發出去。
如今卻只需敲敲鍵盤或滑滑手機螢幕,就能藉著無國界的網際網路,傳播任何形式的內容。
問題是,人的注意力有限,如何讓人願意停留多看幾眼,成了資訊傳播者最大的考驗。
「針對這個命題,圖文不符創辦人張志祺用圖文懶人包寫下答案:「資訊要變得更美,才會被看見。」
2015年起成立,圖文不符在Facebook上製作的懶人包專案已超過150份,累積觸及人次已超過4,000萬。除引介當下值得關心的知識,也包括對各種熱門社會議題的詮釋。
事實上,「圖文不符」是設計公司「簡訊設計」旗下執行公益性專案的品牌,自2017年起,改以訂閱式集資的模式經營,目前每月訂閱金額達15萬元,已可自給自足並穩定成長。
圖文不符的起點,得回溯到編輯界這句老話:「文不如表,表不如圖。」相較於純文字表述,圖片形式更能讓人快速辨識,立刻進入脈絡中。
然而,圖文並陳的資訊圖表(Infographic)對媒體來說並不是新概念,張志祺卻在Facebook上找到不同的思考。
\
當大多數資訊圖表都採一頁式的單張呈現時,張志祺從Facebook相簿中嗅到新可能。他利用連續分頁的閱讀動線,將多張資訊圖表集結成獨特的「圖文懶人包」,保持資訊圖表原有的趣味性與低門檻特點,同時又賦予清晰易懂的架構,降低內容的理解障礙。
爭議話題須兩造並述,根據受眾習慣決定畫風
網路上的懶人包如恆河沙數,要如何在其中提升能見度?張志祺指出,圖文不符的懶人包,出眾之處在於「並述」。懶人包是供人快速理解重點的捷徑,常常有斷章取義的疑慮,因此,張志祺在處理較具爭議的議題時,要求能兩造並述,不讓單一角度的言論主導,確保讀者能了解多方觀點。先確定作品能有助於多元溝通,張志祺才會願意出手。
對製作懶人包,他也發展出一套SOP。張志祺不疾不徐地說:「決定主題後,第一件事是資料架構的整理。」
張志祺舉例,以2014年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來說,當社會上的主流聲音集中在批判加害人時,他認為更重要的,應該是討論如何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網路,以遏止下一個扭曲人格的產生。
為了探究隨機殺人的背後原因,從暴力電玩與精神疾病的研究探析,到各國針對隨機殺人的預防措施,都是架起懶人包的基礎。
不過,張志祺深知在這些硬澀的資訊面前,光有精緻繪圖,還不足以勾起閱讀欲望,左思右想之後,他決定以「緊急防身術」作為切入點。在這則「捷運緊急防身術」懶人包中,透過簡單線條組成的「黃臭泥」,手把手地傳授當一般人遇到緊急狀況時,可如何自保的緊急防身法則。再由此帶到後續如何建立社會關懷系統,防範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總長30頁的圖文懶人包,至今在Facebook上積累近9萬個按讚數、破萬的分享數,更有超過200則留言支持。
懶人包「動」起來!用影音型式打入年輕族群
持續透過懶人包深刻解析社會議題,讓張志祺觀察到這種資訊設計手法的劣勢: 懶人包的執行時程過長,無法快速回應時事。
為了正視這些問題,張志祺決定投入YouTube影音的行列。他利用錄影來減少設計時間,同時藉由規格化來提升產製速度。
YouTube能觸及到年齡層更廣的觀眾,張志祺因此開闢一個每日更新、用年輕人也聽得懂的論述來分析時事的影音頻道。
現在,張志祺已經是一家人數超過40人的中小企業管理者,經歷過設計、社群、動畫、網頁、整合行銷、線上課程,一直到最近的YouTube等7次連續創業過程。
從設計師轉職成老闆,再從講師變成YouTuber,張志祺的職稱也跟著不斷更迭。不管頭銜如何變動,肯定不動的是:他那份想讓社會更好的理想。
從成大高材生躍上百萬點閱知識型YOUTUBER,掌握哪些關鍵?可以準確抓準高點閱的吸睛力,並從中找到商業化的契機! arrow_forward完整文章連結: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226&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