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hoto by You X Ventures on Unsplash
確認到海外工作的目的
出發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為何。仔細評估是為了什麼想到海外就業,因為並非人人都適合。比方說,是為了薪水、增加經驗、提高個人價值或是想過個水?目的須明確,接下來的路才會走得踏實。海外工作除了要面對績效要求,更要適應當地環境、文化及人際,若無法確認目的又三心二意,很容易在遇到挫折時放棄。
有專業,才會被看見
專業是到海外發展的關鍵。以西進中國職場來說,對岸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頗高,偏鄉年輕人也是抱著背水一戰的決心到大都市打拼,要在激烈競爭佔一席之地,非具有不可取代的專業性。晉麗明直接點出中國企業都要強將,否則當地人才濟濟,為什麼要選台灣人?
目前兩種人才在中國最為搶手,一是寫程式,二為服務業。若懂得寫程式,再延伸其他專業至目前最夯的大數據、物聯網、電子商務等領域,個人身價將雙倍翻轉。而東南亞因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當地廠商喜歡找年輕人來做儲備幹部,若自我管理及獨立性強,也可嘗試往東協發展。
多問、多聽、多思量,降低水土不服
在學生時期到當地做交換學生,或工作後有機會短期外派及出差,都是先累積對異地掌握度的好機會。再者,多聽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試想身歷其境時,遇到同樣問題是否有辦法解決、調適,可間接衡量自己是否適合海外工作。
企圖心不夠,那就等著被淘汰
晉麗明長期比較兩岸人才,點出台灣人的企圖心其實不太夠,雖然人文素養高,在中國很適合從事服務業,但軟實力能否撐得久,有待觀察。晉麗明分享一個案例,曾有在中國的台灣主管想提拔台灣年輕人,特地釋出職缺招攬台灣人才,卻發現台灣人比起當地員工在面對工作時更不認真,這是個很大的警訊。如果持續待在舒適圈,又不提升自我,很快就會被淘汰。
生涯規畫取決於個人對職涯的期許
至於出國是階段性或長期性規畫,取決於個人對職涯的期許。有人只想短暫出國幾年,有的人則希望翻轉人生,走更有挑戰的路。晉麗明建議,做「進可攻、退可守」的中期規劃較適宜,一來至少投入一段時間,有明確方向;二來因為環境變動快,一路上碰到的際遇,仍可能改變接下來的方向,無須完全排除其他的選項。
少了主場優勢,爭取升遷比較吃虧
看了許多在海外發展的案例,晉麗明直言,目前升遷制度上多以男性為主,畢竟女性仍會面臨結婚、生子的抉擇。不過,一般來說,升遷並不容易,人在海外,多少在「主場優勢」上比較吃虧。因此晉麗明還是強調「專業」,有本事才有立足點,當對組織有貢獻,才會贏得其他人的肯定和尊敬,其他的影響因素隨之降低。
外派後,未必能回到台灣原職位
台灣企業用人逐漸精簡,有7成以上的企業不會為外派員工承諾保留原來職缺,若接受外派,要抱有買單程機票的決心,未來發展可能將以海外為主。
除非個人專業與歷練對原企業有極大必要性,否則一般結束外派後想回台,很可能要跳槽或另尋舞台。
海外經驗不見得百分百在返台後為履歷加分
並非每種海外工作經驗在回台找工作時都能加分,若你的專業屬於當前正蓬勃發展的產業,比如大數據、FinTech、電子商務、程式等,因處於供不應求的大缺口,回台自可順勢發展。但也有因兩地市場的商業模式不同,或遇到因離台太久,已不熟悉本土市場,而無法順利銜接的狀況發生。因此,不見得出國一趟就表示從此走上康莊大道,重要的仍是能否為個人創造實力、眼界都更上一層樓的經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