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環境,逼自己前進與改變- Cheers快樂工作人

高速環境,逼自己前進與改變

一路在台灣讀上來,以前覺得只有一種選擇,或許到香港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不一樣的人生。

楊絜茹(2016年接受採訪時就讀香港大學三年級雙主修心理與媒體與文化研究)

高雄女中畢業的楊絜茹,曾經以為自己該跟著大多數三類組同學的腳步考上醫科,卻因為學測成績不盡理想,開啟她真正思考自己要什麼。不想背負著拚指考的壓力,也不想再人云亦云地循著所謂「大好前途」而去,她反骨地選擇一個看似充滿變數的未來,踏上香港求學路。

一路在台灣讀上來,以前覺得只有一種選擇,或許到香港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不一樣的人生。

因為大一不分系,有很多選擇可以去嘗試不同學院的課。同樣是心理系,台灣的大學可能還規定要修生物、物理、化學等等;但在香港是比較用不到的就不需要學,因此能更有彈性去選擇其他的課程。

我沒有想太多就來了,來之前覺得香港、台灣應該很像,不過後來發現,不管是文化、人、教學環境,都有很大的差異,導致我一開始感到相當挫折。

大一時,上了一門探討媒體如何呈現新聞的課程,小班上只有我一個台灣人,其他是新加坡人、香港人、在國外長大的華人等等,英文程度都很好。

討論時大家反應好快、很踴躍發言,當我還在想老師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其他人已經表達完想法了!當下覺得自己比不上他們,又想到爸媽付那麼多學費讓我來,自己卻沒達到標準,就會有「怎麼不留在台灣就好」這種悲觀想法。

現在仍然偶爾會有挫折,但比較知道怎麼調適,當專注在想做的事上頭,心態就會改變,比較懂得與挫折共處。

即使停不下來,也要思考想做的事

一開始,我覺得香港人冷漠,不像台灣那麼有人情味,但久了就知道,他們不是故意要冷漠,而是整個環境讓人沒辦法停下來。在香港,即使想休息,這裡的壓力也會推著你往前衝,社會的步調很快,好像一慢下來,就會被別人追過。

進大學後,我在台灣的朋友想的比較是社團、系上活動;香港新生卻馬上就開始想找實習、怎麼讓履歷變好看。新生會上,台上主持人要我們想想對自己的期許,有個香港學生說希望每週看一本書,我不了解為什麼全場要驚呼,後來才發現:原來大家通常不看書。

香港學生有時會有種心態:不去做無法立即有回饋的事;拿時間從事休閒活動,不如去做其他對未來找工作有助益的事。

因為受到影響,剛開始看大家去實習,我會很緊張,也就想盡辦法把時間填滿,以為沒有停下來的生活才叫充實。當這學期空閒時間比較多之後,我試著慢下來,去想做什麼事能讓自己快樂,於是開始寫文章投稿媒體。

雖然那不是大家認為對未來有幫助的事,但人其實無法預料現在做什麼一定對未來有幫助;就算有某項資歷,也不代表有能力,或以後一帆風順,只是現階段有比較大的安全感。如果高中已經沒有機會去想自己要做的事,繼續花4年去跟隨別人的腳步,仍然是沒有意義的。

從討厭上台報告,到強迫自己做到

再選一遍,我還是會來香港,因為自己改變很多,變得比較積極、有膽量。以前在高中很討厭上台報告,會給自己逃避的空間。在這裡,一定得上台對不認識的同學報告,剛開始很痛苦,久了也會適應,強迫自己去面對,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比較起來,不是香港學生比較優秀,而是他們去做了。台灣學生的能力也很好,思考邏輯不一定是輸的,只是沒有信心或行動力去嘗試。犯錯其實沒有那麼糟,不用要求自己達到跟誰一樣,或在意別人有多優秀、自己有多不好,而是跟自己比較,自然會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管是透過AIESEC到埃及做志工、參加香港當地組織、和香港中學生分享自己的文化;抑或是藉由通識課程參加劇團表演等等,香港豐沛的資源,讓楊絜茹體會到大學生活的豐富。

精選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