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3 培養興趣 需具備的能力
對一件事情有興趣,就代表一定可以從事相關工作嗎?答案是:不一定。興趣,代表你對一件事或某種職務的動力、熱忱,但是要把這個角色扮演好,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能力。
就像美國職籃球員林書豪從小很 喜歡打籃球,長大後立志要當NBA球員,但如果他沒有接受專業訓練、每天練習,甚至忍受每一次訓練都是反覆做著相同動作,他就不可能將興趣發展成職業,進而成為佼佼者。
因此,能力才是真正決定你對一件事的成就感來源。目前學術界對能力的定義,主要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智力」(Intelligence),指的是整體的能力,也就是常說的IQ;第二種是 「成就」(Achievement),指的是學習後的成果,通常是指專業能力;最後一種能力是「潛力」(Aptitude),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天分。
能力測驗有很多種,不過現在最被公認的能力測驗,是指潛力測驗。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力有哪些?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 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於1983年首次提出「多元智慧」的概念,取代傳統「智 力」( IQ)的說法,將人的潛力分 為7種:語文智慧、邏輯數學、空間關係、肢體動覺、音樂智慧、人際關係、內省智慧,後來又增加了自然觀察與存在智慧兩種潛 力(圖表3)。
他主張,每個人都擁有這些智慧,只是擁有的程度不一,才會展現不同的天分。如果適當的發揮高程度的智慧,未來的成就會比其他人還要大。
上述的智慧,指的就是與生俱來的潛力,也是未來發展職涯需具備專業能力的基礎。善用自己潛力的人,在經過後天反覆訓練後,培養的專業能力會比其他人還要亮眼。將潛力發展成未來職涯的專業能力,超馬選手陳彥博是其中之一。
陳彥博從小就展現出肢體運動的高潛力,經過一番專業培養後,目前已經是世界級的專業運動員。他國、高中都獲選進入校隊,四處征戰,大三時,首次挑戰北極探險,最後成為最年輕挑戰北極的運動員,此後,他便對極限運動產生濃厚興趣。
為了完成5年內挑戰7大洲8大賽 事,他每天早上6點30分起床練習跑步,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機會,現在「極限運動員」已經成為陳彥博的專有名詞。
專業能力結合天賦,工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專業能力結合興趣,工作起來才有堅持的動力。綜合興趣與潛力,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涯發展,在職場上的表現才會比其他人搶眼。
有時候,你會遇到一個難題是,做完興趣與能力測驗後,常常發現兩者相衝突。生涯規劃到底要依照興趣還是能力呢?如果只按照興趣來選擇未來職業,能力卻明顯不足,容易做起事來力不從心;如果憑著能力來選擇工作,卻興趣缺缺,容易意興闌珊,失去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興趣與能力的交叉點,看看重疊的部分屬於哪些領域,然後再慢慢建立自己的生涯地圖。
任務4 評估你最在意 的工作價値
生涯規劃的另一個重要依據是「工作價值」,代表未來當你選擇職業時,最重視的事情是什麼。舒波認為,建立一套穩定合宜的價值系統,是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而工作價值觀又受到個人與成長環境的影響。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教授宋曜廷表示,工作價值又可 分為4類:內在價值、外在價值、 社會價值與聲望價值(圖表4)。
台灣第一個無國界醫師宋睿祥,就是從工作價值來選擇職業。他一開始沒有把醫學院當做第一志願,因為父親是醫生,他非常明白當醫生的辛苦。直到後來深入了解才發現,這份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職業無法提供的。也因此,儘管從醫原來不是他的生涯選項,但對價值的追尋,卻變成他日後就讀醫學系、乃至走外科路線,雖然辛苦,卻仍能堅持下去的關鍵。版權所有,不得轉載或公開播送
更多內容,詳見《Cheers特刊》212期─《百大學類 學習歷程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