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是探索自我的第一 步,探索的過程,就是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至於什麼時候開始最適當呢? 美國生涯發展大師舒波(Donald E. Super)將人的一生分為5個階 段,其中15 ∼ 24歲為探索自我、也是決定一生發展的黃金期。這段時間正好經歷國中、高中、大學階段,透過學習、父母與師長的協助引導,可一邊探索自我,一邊學習獨立。
「生涯規劃」這個概念,就是教你如何認識自我,進而規劃未來。它是一門終身的功課,決策的過程是浮動、隨時可改變的,經由這堂課學會生涯決策的能力,不論往後面臨何種選擇,都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在舞台上發光又發亮。過程中,興趣、能力與價值觀,甚至家庭背景,都會影響你做生涯規劃的每一個選擇與判斷。
任務1 挖掘你獨特的 人格特質
了解自己,第一步從哪裡開始?當然是先找出你的人格特質,也就是你的個性。描述個性的形容詞有很多,包括樂觀、活潑、拘謹、害羞、頑固、獨立、衝動等,但是,如何判斷自己屬於哪一種個性呢?
1955年美國心理學家羅夫(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提出的 「喬哈里資訊窗理論」(Johari Window),成為人們找尋人格特質的最佳方式。這個理論說明,一個人的內在就像一扇窗,包 含4個部分:開放我、盲點我、隱藏我、 未知我(圖表1)。
任務2 從特質或生活中 發現興趣
探索你的人格特質後,接著就是要找到你的興趣。
為什麼尋找興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做一件有興趣的事,會讓你有熱忱,這份熱忱能幫助你度過失敗與挫折,一旦成功,快樂會加倍。
興趣又該如何找?美國心理學家何倫 (John Holland)主張,興趣很難定義、也很難找尋。不過,他認為,相同人格特質的一群人,容易對某種工作領域產生興趣,也比較容易樂在其中。因此,他依據 美國456種職業,從人、事、資料、思維4 大面向,歸納出6種類型的人格特質。
接著,可以再搭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依據何倫理論開發出的興趣測驗,找出該類 型特質的職業興趣與適合領域(圖表2)。 當然,何倫的6種人格類型對應的興趣只是粗略的分類,很多時候,從日常生活經驗也可以發掘自己的興趣。
本名陸子淵的YouTuber六指淵就是一個 例子。他年僅23歲,收入穩定,如今更 營運著一家擁有3位正職員工的設計公司 ──希克斯(Six),透過督導協作線上多元設計課程,從社會新鮮人直接躍升為管理人。
陸子淵國中時喜歡在課本上塗鴉,高中開始創作影片。有一次碰到同學質疑其實剪輯影片並不難,他便下定決心要做出別人無法輕易模仿的影片,從此一頭栽進特效的世界裡。
每天一放學,陸子淵就埋頭研究 特效,一投入就是6小時。陸子淵坦言:「這條路並不好走。」很多軟體介面和教學影片都是英文,也沒有社團能與人交流。他只能硬著頭皮看國外的教學影片,跟著步驟一步一步來。「影片中的滑鼠跑到哪,我就跟到哪,然後死背單字的位置和形狀去點擊,久而久之就熟悉了,」他說。每次學會新技巧,陸子淵都勤記筆記,更不藏私地將心得放上部落格與他人分享,藉此吸引更多同好。
在校成績吊車尾的陸子淵,知道自己靠學科考不上好學校,因此技巧性地選擇了與別人不一樣的路──「技優甄審」。只要擁有乙級證照或比賽獲獎經歷,學生就可選 填5個志願,評量方式包括面試、實作、作品集、書面資料審查等,且不採計統測成績。
只是,當他做出這個決定時,師長和家人並不看好,母親甚至勸他 去讀軍校,老師更在考前100天力勸他:「現在認真讀書還來得及,」在無人支持的壓力下,他一度感到絕望,但他深知自己的機會在哪裡:「如果認真讀書,頂多考上一所私立大學,不如拚拚看技優甄審。」
最終,他憑藉著豐富的作品集脫 穎而出,擠進僅2個名額的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就讀。
陸子淵能圓夢,並非運氣好,全靠他在作品集下的苦工。為了呈現豐富內容,他強迫自己每週製作一支影片,高中畢業前,已累積逾100支影片。此外,他也積極組隊參加相關競賽,一來能與同學良性競爭,二來若能得獎,對升學也大有幫助。此外,原本只鑽研特效的他,更努力補齊設計科系所需技能,包括架設網站、平面設計、攝影、剪輯等,全都透過上網自學。他的影片變得更扎實,甚至有私立大學主動聯繫他,願意破例讓他直接入學就讀。
很多人的興趣都相當廣泛,不過,要將興趣轉化為職志,需要一番思考與探索。就像六指淵也是歷經長期掙扎,終於找到方向。
生涯探索跟學科考試不一樣,它沒有標準答案,探索的過程也並非一直線,而是一連串的嘗試與驗證,才有可能找到答案。要先相信自己,再多方嘗試,例如參加社團、營隊、廣泛閱讀等,盡量拓展上學之外的生活經驗,慢慢地自然會發掘出線索。
更多內容,詳見《Cheers特刊》212期─《百大學類 學習歷程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