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被迫放假、一下子多出時間的上班族該如何規劃未來?藉此發展「斜槓人生」可能是還不賴的選項。
「你看,就算醫生也要發展斜槓,」32歲的吳沛燊半開玩笑說。他調侃自己,即使屬於醫師、律師、會計師「三師」之一的醫師,一樣受疫情波及。2018年離開台大醫院復健科後,吳沛燊任職多間復健科診所。本來和記者約在其中一間接受採訪,不料受新冠肺炎影響,民眾復健意願降低,只跟該診所合作到3月底。
面對突發衝擊,吳沛燊的避險之道就是多角化經營。過去,他因興趣從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轉到醫學系,成為醫師後,又自學資料科學,目前他的「副業」,就是協助多家知名企業整合內部的資料系統。
多角化培養能力,說來簡單,實作上卻必須耐心打磨基本功。「愈跨域,愈要聚焦;愈有競爭力,才能保持上風,」吳沛燊語速極快地做下註解。
起於討厭寫病歷,從解題中培養雙專長
不論是醫學或資料科學,都是其他人得鑽研一輩子的領域,吳沛燊能游刃自如地在兩端遊走,他的心得是先從「自覺」開始。
所謂「自覺」,就是感到不方便、困難時,想方設法解決,而非視而不見。例如,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吳沛燊最討厭每天花費1、2小時填寫病歷,壓縮臨床診治的時間。他發現,若能將電腦資料自動整合,就不需要手動抄寫。在詢問IT部門未果後,他決定自學程式語言解決問題。
由自覺到自學,開啟了吳沛燊的斜槓人生。對他來說,解決問題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而「情境式學習」又最有利養成新專長。採訪時吳沛燊嫻熟地打開表單,說明他在診間將病患資料輸入特定表格,通過自己撰寫的程式,就能迅速得知病患簡史,方便他「對症下藥」。
經過資料處理後的病歷,涵括就診頻率、次數、療法等資訊,方便他掌握患者群像。比如,若是患者久久才來復健,可能是害怕針灸,改為推薦效果雷同的超音波療法,就能提升就診意願,加速恢復。吳沛燊笑著說:「自己解決問題,很有成就感啊!」
將熱忱練成專業,從零工一躍成斜槓
只要有解決問題的動機和情境,培養技能並不難。但能成就「斜槓」而非「零工」,關鍵在於能否「跨過專業門檻」。
吳沛燊語速放緩,解釋所謂「高門檻」,意味著夠專業,也就是不怕踏入人跡罕至的道路,才能跨越他人難以到達的里程碑。
就像他在Coursera平台自學R語言,同是台大醫學系出身的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看到他在Facebook分享如何以程式解決填寫病歷的困擾,便請他以懂得程式語言的使用者身分,協助工程師與使用均一平台的老師、孩子溝通。在這個圈子名聲慢慢打開後,包括《天下》雜誌等媒體也邀請吳沛燊擔任顧問。
兩份工作都很忙,吳沛燊認為,需要休息、充電是人之常情,他也不例外。重點是認清學習究竟是「為己」還是「為人」?若是為己,做起來有樂趣,自然就不覺得累。
職場瞬息萬變,從長遠看,眼前的疫情不過也就是一次壓力測試,工作者與其焦慮恐慌,不如正面思考,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耐受度,發展新專長,藉此闖出另一片風景。畢竟,「人生是無限賽局,重點是要怎麼繼續走下去!」吳沛燊說。
更多內容,詳見《Cheers雜誌》227期─《迎戰就業冰河期 上班族安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