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機械系暖爸教授楊申語:台大學生壓力很大,陪伴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作者:賴若函 攝影:卓杜信 圖片提供:楊申語 發稿日期:2019-09

台大機械系暖爸教授楊申語

台大機械系教授楊申語,透過《新生專題》及研究所的《研究執行與成果發表》,教導大學生、研究生的「生存必備技能」;私底下也花大把時間陪伴、關懷學生,用愛心熬煮與學生動輒一、二十年的情誼,已屆退休之齡仍不改其志。回首初衷,理由卻意外簡單:「如果當年有人這樣提醒我,也許人生就走的很不一樣了!」

今年65歲的台大機械系教授楊申語,花白的頭髮下,是不變的和藹笑臉。曾獲台大一百學年度優良教師獎的他,雖已屆退休之齡,卻自請延後退休兩年,只為了持續在學術之路上,陪伴更多學生往前行。

他說,最大動力是:「我總是想,當年如果有人這樣提醒我,人生走得可能就不一樣了!」

點開手機,滿滿的都是楊申語和學生「早餐會」、「導生會」、「路跑」等合照,對於學生名字、系所、相處回憶,他如數家珍。近30年的教學生涯,對楊申語來說,「遇到每個學生,我總認為這是機會、不是工作。」他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36歲才拿到博士,過程並不順遂,也因此更能同理他人的各種挫折。

「台大機械系畢業後,我進入三陽工作,沒有跟多數同學一起出國留學,其實是家中經濟不允許,」楊申語說。後來,他在老師和學長們的幫助下,拿到獎學金,至紐約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明尼蘇達大學拿到博士學位,1990年回台大教書。他自承,寫論文時,曾經看不慣指導教授風格,覺得對方驕傲、好大喜功,因此照自己想法去做研究,成品還被教授一腳踢飛。最後才明白教授的要求其來有方,自己需要的是學習「放下成見」和「順服」。

楊申語和學生「早餐會」、「導生會」、「路跑」等合照。

台大學生肩負高度期待,需要減壓並找方向感

「台大學生夠聰明,專業不難培養,但是生命需要找到方向感,有人陪伴很重要。」楊申語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創意多、想法破框、也很有正義感。但是相對地「比較無法吃苦,會急著要得到權利」。

建立關係後,他發現不少台大學生自小被父母過度期待,承受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外務眾多,如何找回焦點,不是「由你玩四年」,也是他想幫助學生釐清的。

楊申語累積了多年擔任指導學生的經驗,於大學部開設的《新生專題》及研究所的《研究執行與成果發表》,每一週針對大學生、研究生的「生存必備技能」開講,大受好評。

談「為人處世」,楊申語引用聖經箴言書所言:「殷勤籌劃的足致豐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鼓勵學生要有殷勤的態度;也分享台積電的用人哲學,首要就是「正直」,提醒學生在專業能力之前,要擁有好的品格。

談「關係」,楊申語透過自身求學歷程,衍伸出「3G原則」,鼓勵每個人擁有互相打氣的「加油團(Group of Cheerleader)」、教學相長的「夥伴團(Group of Coworkers)」及可以徵詢建言的「顧問團(Group of Counselors)」,才能在求學路上走得順遂,而他自己,也跳下去關心學生,成為他們的加油團和顧問團。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教我們怎麼面對失敗。不說失敗,要說挫折。」

台大應用力學所二年級朱郁曉回想,楊申語帶學生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人性總是趨向於期待某種主觀結果,例如「考高分」、「不要分手」,但這樣的想法有如「扭著上帝的手腕在禱告」。

楊申語會和學生分享,很多事情也許走到不如意的方向,但反而使你更有同理心、更謙虛、可以幫助類似境遇的人;又或者失去這個機會、反而出現了其他的機會。

翻轉學生面對失敗的思維,擔任加油團

「當時我申請上中科院優渥的獎學金,需要維持成績一定水平。但因為修了一門很不熟悉的流體力學導論,很害怕成績不好,」朱郁曉說。課堂上,老師總是鼓勵每個人發言,任何人即便失言,老師也從不批評。「因著老師的鼓勵,漸漸地,每個人都敢說出自己的看法。」而當朱郁曉說出自己的擔憂時,老師主動找她聊天、為她禱告,「老師是我的加油團,他鼓勵我找授課老師多問問題、找同學討論,最後我不但保住了獎學金資格,分數還高到足以擔任助教。」

除了課堂時間,楊申語也私下花時間陪伴學生,不分系所、場合。曾有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的學生,情緒低潮嚴重到需要吃藥。經人介紹認識後,楊申語一個月至少約他兩次見面,平時則透過LINE,傳遞鼓勵與祝福禱告的話語,最後這個學生順利寫完論文結業。

還有台大農推所的學生陳一榮,因為寫論文的過程中犯了很大的錯誤,兩年努力快生出的論文化為泡影。他想起楊申語曾在演講中分享取得博士學位的驚險歷程,便試著打電話求救,「沒想到一通電話,他立刻就答應要幫助我。這一幫就幫了我直到如今,楊老師給予我情同父子的情誼。」陳一榮提到,後來包括研究室生活、入伍前、甚至父親病危,老師都在關鍵時刻,給予他第一線的陪伴。

楊申語教授上課的模樣。

30年如一日的溫暖,讓楊申語的學生即便離開校園,仍然每年固定回校與老師聚首。對許多人來說,他亦父亦友。找他擔任婚禮媒人的學生張瑞麒,至今仍記得兩人29年前初次見面:「我把老師誤認為工友。」因為當時他想找的另一位老師不在,楊申語馬上衝出去幫他找人,「這麼低姿態、謙虛的老師,我是第一次見到。」

歷年來,楊申語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製程研究上,獲頒30幾項國內外專利,並榮獲好幾次奇美獎和上銀獎,可見他對專業要求一點也不馬虎。但特別的是,他義無反顧花在學生身上的大把時間,「學生們的回饋很真實,我們也都成為好朋友。」楊申語露出淺淺的微笑背後,是這些年他用行動證明的,對學生深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