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學率飆高、師生比失衡、學校瘋狂合併──台灣的大學到底怎麼了?
作者:吳佩旻 圖片來源:hxdbzxy 發稿日期:2019-09
大學──是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也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資產。長久以來,大學孕育出無數英才,大學在過去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盞明燈,助人找到方向,然而現在卻有愈來愈多人進到大學後感到茫然,甚至不斷自問:「為什麼要念大學?」
大學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當念大學已不再是保證就業的護身符,數位世界則有探索不完的最新知識時,年輕一代對於念大學的意義,似乎更加迷惘。
另方面,面臨「少子化」及「全球化」兩大勢力夾擊,台灣高教的版圖發生劇烈動盪,如大學間尋求合併、放寬退學標準等。這些轉變,將形塑大學的全新面貌。
大學的內憂外患牽動新世代對未來的迷惘,這艘乘載數十萬名學子的教育大船,驚濤駭浪中如何避免偏離航道?
儘管當前高教環境艱難,校園中卻存在重要的領航人,在各自領域努力奉獻:有人進行體制改革;有人投入數十載歲月,指引學生的人生方向;也有人推動教學創新;有人則是透過遊戲策動一場翻轉學習的革命;還有人以自身作為教學演示,不計報酬地成為值得學生信賴的溫柔港灣。
世界變化快速,台灣高教此刻也正在蛻變,這些堅守教育使命的草根人物,是台灣教育改革的縮影,猶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當更多人因此聚集,就有機會看見台灣高教令人期待的光明與希望。
人才出走,大學面臨存亡危機
今年3月,台灣最高學府的台灣大學,由校長管中閔親自帶隊到高中招生,創下台大創校九十年來首例。原因是──「大學開始感受到一股危機感」。
大學招生壓力見微知著,近年建中、武陵高中等優秀學校的畢業生申請海外學校比例大幅增加,人才外流的隱憂,使大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殿堂,為了招收人才,各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放軟身段,希冀獲得學生的青睞。
觀察近年世界大學排名表現,台灣的頂尖大學仍有待加強。2018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台大位居第76名,是台灣唯一進入百大的大學,但卻輸給馬來西亞大學,引起一陣譁然。進一步探討各項評比,發現台大在學術聲望、學術引用等評分均高於馬大,但師生比、國際生數量及交換生等指標卻較低分,顯示教學環境有待改善。
另外,《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的「2020世界大學排名」,台大雖從170名躍升至120名,排名顯著進步,但對比其他鄰近國家,新加坡、日本、南韓皆各有2所大學進入前100名,中國、香港則有3所,台灣卻抱蛋,顯示仍有一段努力空間。不過,台大在2019年的QS排名已提升至72名,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2020年QS排名,台大更躍進69名,3年來大幅提升7名,已有成長趨勢。
排行榜的評比條件不一,名次只是參考值,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大學面對全球化的人才競爭時,排名確實是學生選校的重要指引,不得不重視。
此外,近年台灣高教的隱憂還包含優秀教授相繼出走。雖然一直以來都有檢討大學教師薪資設計的討論聲浪,但實際調幅並不大,不少教授選擇出走海外,爭取更好的待遇。
人才競賽開打,大學蛻變新面貌
為了尋求改變,近年大學興起「合併潮」,除了挽救招生,也是各大學為提升國際排名不得不展開的「軍備競賽」。在少子化浪潮下,大學排名競爭趨於白熱化,不少地位相當、科系迥異的大學尋求合併,藉此吸引更多生源。
大學之間的合併趨勢銳不可擋,但合併後能否「強上加強」,亦或變成同質化的綜合性大學,缺乏各自特色?將是高教史上值得檢視且重要的一步。
觀察近年來大學生及研究生的人數變化,可發現休學及退學人數屢創新高,原因包括寫論文、工作因素等。由此可見,念完大學或研究所已不再是人生的必經道路,因此,在這波大學自發的改變浪潮下,能否去蕪存菁,徹底改變大學的體質,攸關未來人才的整體素質。
當教學變質了,大學教師的無奈
然而,承擔教育學生重任的第一線教師,在少子化趨勢下,負擔卻比以前更沉重。學生人數無法增加,導致師資員額凍結,有大學就研議採員額分配制,計算校內各系所的「貢獻值」,來決定是否增聘師資。
不少私立大學教師則是每逢開學就得擔起招生責任,學期中還必須面對學生填寫教學評鑑的為難。有學生坦言,會選擇給分「較甜」的老師上課,滿意度也會反映在教師評鑑上。然而,這些學生眼中「滿意」的教師,卻未必是真正幫助學生的人。而這項評鑑也被外界視為「討好學生的問卷調查」,不利教師正常教學。
大學如今面臨學費凍漲、又必須爭取學生就讀的兩端擠壓,只能在現況下努力「撐」下去,然而長此以往,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
不過,即便台灣高教面臨如此多困難,仍有一股溫柔而堅定的草根力量,在校園間發揮影響力,有一群教育工作者正默默的堅守崗位,傳遞大學培育人才的理念與價值。
採訪團隊跑遍台灣北中南,報導這些無名英雄,只為讓更多人注意到這股努力閃耀的火光。期待隨著被更多人看見與支持,讓火花終有燎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