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財富一去不復返!這4個不當行為,投資人最愛犯的錯誤

理財
巴菲特說「投資真正的敵人,是情緒刺激帶來的心理偏誤和錯誤行為,」有太多誘惑與壓力會讓人基於人性做出傻事。而有哪些「傻事」可以避免?《Cheers》雜誌專訪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陳彥行,分享財務規劃時須謹記的4個不當行為。

你是投資還是賭博?

不要情人眼裡出西施,所有物有其價值,但人往往會高估

人生總有幾段難忘的戀情,股票也是——尤其是你已經持有在手上的。然而,若因此愛上投資標的,捨不得賣,你可能會因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錯失投資判斷的最佳時機。稟賦效應是指對於自己所擁有事物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這項事物時。

例如,當股價應獲利出清,你相信價格還會更高而錯失時機;當公司基本面出現問題,應認賠殺出時,卻期盼有天能起死回生。又例如HTC手機當道時,宏達電股價一飛沖天;即使之後股價大幅下跌,跌勢不停,仍有分析師相信奇蹟終會出現,只是還沒發生。

解方:建立並且遵守量化的投資紀律,同時多方參考正反意見,而不是一味尋找支持自己的論點。

你是否有過這個念頭:「這個創意怎麼沒人想過?」「這家公司股價這麼低,一定能靠這檔翻身。」這時你就要當心,可能陷入「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Effect)的泥淖。在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眼中,過度自信是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在投資上,人們往往高估自己對公司前景預測的準確度,如果上一次成功獲利,下一次進場時就會更相信自己的判斷,也更勇於承擔風險。

              

但事實上,前次交易的成功不一定能複製,且風險我們也不一定承受得起。除此之外,過度自信也可能提高孤注一擲,把雞蛋全放在籃子裡的意願。

              
解方:以月、季、年度定期規律檢視投資標的成效,並記錄隨時修正的做法,不要老想著重複過去的成功經驗。

你是理財還是消費?

「愈是看不懂、聽不懂,就愈有價值,」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這句話,點出許多人們在投資或消費上的謬誤。從「回饋」、「綠色」、「共享」,各種文字魔法讓消費者更心安理得,卻也因此忽略背後風險。

在投資上也是如此,以台灣投資人最愛的高收益債基金為例,「高收益」聽起來很美妙,但實情是這些公司經營風險較高,違約可能性較大,又稱「垃圾債」。

解方:買產品不要只仰賴銷售文案,尤其是理財商品,則是要更進一步研究,剝開話術陷阱,比較條約與門檻。

選擇多不一定好,好划算」的選擇,未必是你要的

所謂「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就是人們評估兩樣不相上下的選擇時,如果引入第三方,將使得某個舊選項更有吸引力。換句話說,由於人們習慣選擇「更划算的事物」,在二選一時原本不會選擇的項目,因與第三方相比,浮現「較划算」的感覺而選了它。

打個比方,如果只有海綿蛋糕(50元)和提拉米蘇(70元)2種選擇,海綿蛋糕會賣得很好;若店家推出巧克力蛋糕(100元),那中間價位的提拉米蘇銷量將會提升。

解方:不要單純以「划算」為考量,而是知道你想要什麼,才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
更多內容,詳見《Cheers雜誌》225期─《2020變有錢》

精選好文

Cheers224cover

Vol.225

2020變有錢

理財新手一看就懂的財務規劃指南

新的一年,你的夢想是什麼?如何讓夢想不只是紙上談兵,而真能一步步付諸實現?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聰明理財開始。

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