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投資還是賭博?
不要情人眼裡出西施,所有物有其價值,但人往往會高估
人生總有幾段難忘的戀情,股票也是——尤其是你已經持有在手上的。然而,若因此愛上投資標的,捨不得賣,你可能會因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錯失投資判斷的最佳時機。稟賦效應是指對於自己所擁有事物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這項事物時。
例如,當股價應獲利出清,你相信價格還會更高而錯失時機;當公司基本面出現問題,應認賠殺出時,卻期盼有天能起死回生。又例如HTC手機當道時,宏達電股價一飛沖天;即使之後股價大幅下跌,跌勢不停,仍有分析師相信奇蹟終會出現,只是還沒發生。
你是否有過這個念頭:「這個創意怎麼沒人想過?」「這家公司股價這麼低,一定能靠這檔翻身。」這時你就要當心,可能陷入「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Effect)的泥淖。在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眼中,過度自信是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在投資上,人們往往高估自己對公司前景預測的準確度,如果上一次成功獲利,下一次進場時就會更相信自己的判斷,也更勇於承擔風險。
但事實上,前次交易的成功不一定能複製,且風險我們也不一定承受得起。除此之外,過度自信也可能提高孤注一擲,把雞蛋全放在籃子裡的意願。
你是理財還是消費?
「愈是看不懂、聽不懂,就愈有價值,」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這句話,點出許多人們在投資或消費上的謬誤。從「回饋」、「綠色」、「共享」,各種文字魔法讓消費者更心安理得,卻也因此忽略背後風險。
在投資上也是如此,以台灣投資人最愛的高收益債基金為例,「高收益」聽起來很美妙,但實情是這些公司經營風險較高,違約可能性較大,又稱「垃圾債」。
選擇多不一定好,好划算」的選擇,未必是你要的
所謂「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就是人們評估兩樣不相上下的選擇時,如果引入第三方,將使得某個舊選項更有吸引力。換句話說,由於人們習慣選擇「更划算的事物」,在二選一時原本不會選擇的項目,因與第三方相比,浮現「較划算」的感覺而選了它。
打個比方,如果只有海綿蛋糕(50元)和提拉米蘇(70元)2種選擇,海綿蛋糕會賣得很好;若店家推出巧克力蛋糕(100元),那中間價位的提拉米蘇銷量將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