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花博設計長吳漢中:
台灣想複製dyson經驗,先戒「怕賠錢」心態
作者:楊竣傑 圖片:廖祐瑲 發稿日期:2019-01
企業若想從戴森的經驗中取經,第一步就得先有拋棄「便宜行事」或只想當「跟隨者」的心態及體認⋯
每週投入800萬英磅(約新台幣3億元)研發產品,將創意點子交由一群平均年齡僅26歲的英國工程師發想,戴森公司(Dyson)在產品與人才培育上都堪稱獨到的思維,能在台灣複製嗎?
成功協助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策展,擁有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企管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雙碩士,集美學與管理力於一身的台中花博設計長吳漢中分析,戴森的成功模式太特殊,台灣企業不易複製,因為鮮少企業願意長期投入虧損卻能創造新產業規模的「破壞式創新」。
藥方1:成立創新部門,拉高位階、改變結構
「戴森現在享受的利潤與價值,就是當年違反主流卻成功設計出無集塵袋吸塵器的成果,」吳漢中說。戴森當時不受英國市場歡迎,轉而到接受並欣賞創新家電的日本市場;加上將吸塵器設計成可擺在家中的裝飾品,在美感上創新,打造出後來的競爭門檻。
「但台灣有幾位老闆即使賠錢,也要拓展創新發展?」吳漢中反問。這考驗企業主在逆境下的思維,是否有企圖心成為產業中的「領頭羊」?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有機會持續進步, 達到「漸進式創新」。
吳漢中再次強調,若企業不做「結構性改變」,很難透過行動實踐。而最具體的改變,就是成立專責的設計與創新部門。就像戴森極重視內部的創新研發團隊編制,「企業把設計與創新的位階放得愈高,走得愈遠,」他說。
換言之, 創新非一蹴可幾, 更不可能沒有代價。做,不一定會有成績;但不做,則是絕無生路。企業若想從戴森的經驗中取經,第一步就得先有拋棄「便宜行事」或只想當「跟隨者」的心態及體認。
當愈來愈多台灣企業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重要性,並開始思考長期投入策略時,戴森公司則早已明確地和培育人才及永續經營兩大基調結合。
吳漢中曾任「詹姆士‧戴森基金會」舉辦的「詹姆士‧戴森設計大獎」(James Dyson Award) 評審, 他觀察,這個獎項的目標,為鼓勵年輕人成為設計工程師,甚至成為下一個詹姆士‧戴森,「目標與企業核心價值吻合,方向很清楚,」他說。
藥方2:CSR納入核心價值,人才與制度正循環
詹姆士‧戴森設計大獎貫穿企業文化與價值,並實際創造孕育下一代工程人才的效益,但很多台灣企業舉辦設計獎、科學營,核心價值卻不明確;甚至對CSR的眼光只擺在慈善或公益活動的形式,難以讓CSR與企業核心價值呼應,或轉化為營收或吸引人才的動力。
「企業主須將目光放得更遠,」吳漢中強調,舉辦一個獎項或開發產品,可能得歷時5~10年才看得見成效。而這種耐心正是戴森本人歷時5年,才發明全球首個無集塵袋吸塵器所展現的精神。
吳漢中話鋒一轉指出,美國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與瑞典家用品企業宜家家居(IKEA),透過新的設計或物流流程,都為企業省下可觀成本。雖然先期必須支出一筆費用,但在清楚的計算下,其實是相當值得的投資。「企業主要相信自己,學會打出好的設計算盤,」吳漢中說。
迄今,戴森仍在尋找新的產品創新思維,不斷透過各種溝通,對內與對外都傳遞鼓勵人才試錯、挑戰自我的價值。加上長期耕耘戴森設計大獎,自然可吸引一群對工程設計有熱情、「眼睛會發亮」的人才加入。人與制度結合的正面循環,成為戴森的根本競爭力。
戴森模式固然複製不易,但以「創新管理」思維擘劃走向,對台灣企業而言,並非難以達成的目標。先設定短中長期里程碑,有系統地建置設計創新專責團隊,並有耐心地創造以創新設計為出發點的產品,企業一定可以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