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吸塵器創造科技家電帝國,
直擊dyson最神秘的6大創新研發實驗室
作者:楊竣傑 圖片:廖祐瑲 發稿日期:2019-01
戴森「全員創新」DNA 從何而來?問題的答案,得從充滿設計感的戴森總部園區談起…
站在園區前瞭望,只見波浪形屋頂的連棟建築群,和諧地坐落在所在地──馬姆斯伯里的鄉間,園區內的鷂式戰鬥機(Harrier Jet)、剖半的奧斯丁迷你轎車(Austin Mini),這些代表經典工藝設計的符號,鮮明地吸引著來客的目光。
另一座長型建築D9研發中心,外牆的反射玻璃彷彿吸附了藍天白雲,靜謐地與環境融為一體。想一窺內部裝設,卻是徒勞無功。它藏有戴森的最高技術機密,只有少數權限許可的工程師能獲准進入,中間還得通過生物識別系統掃描, 確認身分。
戴森曾表示,他希望總部園區的各個空間,都被工程靈感及設計靈感環繞,使每個聰慧的腦袋都可替創意注入新生命,打造出能解決問題的好商品, 並且在商業市場得到消費者肯定,實踐「落地且接地氣」的創新。
為了一解神秘實驗室的真面目,《Cheers》雜誌團隊跟著工程師的腳步,直擊研究馬達、頭髮科學、聲學與電磁波的實驗室,一睹戴森每週投入800萬英鎊(約新台幣3億元),是如何系統性地在「快慢之間」延展創新能量。
永不滿足,比完美更精進
走進馬達實驗室,戴森數位馬達全球技術總監大衛‧沃恩(David Warne) 拿著2009年發明的V2馬達表示,這個用於手持式吸塵器DC30的馬達僅150 克、每分鐘達10.4萬轉, 就已超過許多競爭對手。但沃恩不斷將「永不滿足」(Never satisfied)掛在嘴邊:永遠與自己比較,才能使想法走得更遠、更好。
數位馬達全球技術總監大衛‧沃恩
基於這個信念,馬達實驗室不斷精進馬達效能及體積,鑽研出大小約3公分、可擺在手心、每分鐘達11萬轉的V9馬達,並用於2016年發表的吹風機,徹底顛覆吹風機形式,再次於美容市場掀起一波「破壞式創新」,就是最好的實證。
我們接著走進測試產品噪音分貝的聲學實驗室中,戴森高級聲音及震動工程師艾力克斯‧伍德菲爾德(Alex Woodfield)站在測試產品噪音分貝的聲學實驗室中,面對密集排列、用於吸收聲音以測試噪音的楔形板表示,無論吹風機、吸塵器、清淨機都得通過噪音測試,實驗室內會蒐集分貝與音頻,確保不會發出干擾人類的音頻。
高級聲音及震動工程師艾力克斯‧伍德菲爾德
若產品聲響未達量產標準,不同領域的工程師就要一起合作解決問題;更為了調校出音量、轉速、電磁波都在標準數值內的產品,工程師帶著各商品原型,來回在馬達實驗室、電磁兼容性實驗室、聲學實驗室等單位奔波,這場景是戴森團隊的日常。
雖然一個產品得不斷製作原型,甚至頻繁地「打掉重練」,回到原點,往往一測就是2年;但緊湊的流程,能確保錯誤因子不斷被排除,每天都更靠近正確答案一點。至於讓以「年」為單位的測試更對焦,原型設計實驗室就肩負重責大任。
雷射3D列印機傳出叮叮聲響,高級產品原型技術工程師傑瑪‧貝利(Gemma Berlie)手上拿著外觀及尺寸與實體產品相同的3D列印手持式吸塵器。他說,每個月可產出2,000~3,000組原型, 讓工程師在產品正式量產前使用。無論增加測試頻率,或反覆根據使用者習慣調整握把觸感,都能讓最後製作出的產品更貼近真實消費者需求。
高級產品原型技術工程師傑瑪‧貝利。
當然,這些實驗室中累積的各項數據,都是產品足以在市場創造「破壞式創新」的基石。例如頭髮科學實驗室中,103位工程師費時5年,測試總長度約4個台灣長、1,625公里的真人頭髮,以確保吹風機用於不同髮質時,可即時控溫、不傷髮質。所有外型設計與技術革新,均來自數據歸納分析的結果,當時園區內甚至多了好幾位留長髮的男性工程師,乾脆自行留起頭髮做實驗,展現高度投入。
設計工程師席歐娜‧泰伯特
跟著《Cheers》採訪團隊的鏡頭,清楚看見身處各實驗室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對自身研發領域充滿熱情,也有極高的效率,才能在「快速研發」與「慢工出細活」的節奏中,打造出創新能量十足的產品。
創新沒有祕訣,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每種想像都可能創造奇蹟。戴森對創新的信仰,正透過園區中的一點一滴落實並發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