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原來我們與憂鬱這麼近,4大現象看你與憂鬱的距離

作者:賴若函 攝影:卓杜信 圖片:unsplash 發稿日期:2019-11

我們與憂鬱的距離

在台灣,身陷憂鬱症前期的「憂鬱情緒」者,有500多萬人,等於每4人中就有1人。憂鬱,幾乎成了一場全民運動,大家都害怕哪天憂鬱情緒太滿越過了線,成了「憂鬱症患者」,在職場被貼上標籤。然而,只要勇敢承認、積極面對,這世界絕對有適合你的解藥。

走過了好發憂鬱的秋冬之際,你今天的心情,還好嗎?

週間的上午,走進台北市東區的某身心科診所,內裝不管是燈光、裝潢都舒服明亮。播放著輕快的音樂,一旁還有魚缸造景、孩童玩樂區,一點也不像是醫院,大批民眾陸續湧入,沒有事前預約,幾乎不可能當天掛到門診。

坐在診所,可以看到穿著學生樣的年輕人、西裝筆挺的男人、穿著陸軍T恤的老人、頭髮蓬亂鞋子穿反的女人、帶著眼角淚痕一邊踱步的上班族、熟稔與護士打招呼的中年婦女、甚至還有小孩。

被憂鬱情緒壟罩,在今日已不屬於特定行業、族群,人人都可以是座上賓。近10年來,韓流橫掃全球,但同時卻也有超過40名韓國藝人自殺,包含韓國女藝人雪莉,10月初因不堪網友長期言論霸凌,才25歲芳齡,就選擇用極端手段向世界告別。

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達3〜8%、憂鬱症前期的「憂鬱情緒者」更高達25%的今天,先不說情況較嚴重的憂鬱症「患者」約150萬人,光是身陷憂鬱症前期的「憂鬱情緒」者,就有500多萬人,等於在每4個人就有1人

不管是潛在的或已經表露在外,憂鬱,幾乎成了一場全民運動。

{{ intCount }}

衛福部統計,精神科每年就醫人次

NO.2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憂鬱症是全球最嚴重疾病

{{ intCount }}

基層身心診所,較10年前增加近8成

現象1:身心科十年近倍增,各醫學專科之冠

2017年的衛福部數據顯示,基層精神科診所共有481家,是十年前的快兩倍,也是各醫學專科中增幅最高的。

不妨環視周遭的人,是否有以下徵兆:持續至少兩年的負面情緒,在工作或求學中,情緒時常感到低落、無法專注;常無精打采感到疲累;胃口不好或暴飲暴食;失眠或嗜睡;沒有自信、對人生失去希望。「如果有兩項以上,特別是工作失能、學習失能等症狀,就可能患有輕度憂鬱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王世杰說。

「WHO(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30年全球最嚴重的兩個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憂鬱症,都跟心情壓力有關,都是文明病。」王世杰常在企業推廣職場健康,發現「人際互動」是上班族最大壓力源,其中基層主管特別容易有憂鬱傾向:「夾在下屬與上級主管中,常常感到不被諒解、為難。」

過去社會氛圍常對憂鬱者貼標籤,認為抗壓性不好者才會得,其實精神科醫師陳嬿伊根據臨床觀察,曾指出「大家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會生病!」,很多來問診的人,反而是「Hold住姐」、「Hold住哥」,長年拼了命工作,愈沒時間或沒心情去紓壓。

與憂鬱的距離

現象2:半數國人有睡眠障礙,憂鬱情緒亦年輕化

「之前相關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國人都有睡眠問題,而睡不好的人當中,5成擁有憂鬱傾向。」國人面對失眠的做法,看在王世杰眼裡相當憂心,因為除了用藥,有到3〜4成的人會用酒助眠,後果不容小覷。「喝酒很可能成癮,並且是短效,一開始喝啤酒、幾個月後換紅酒,最後要一瓶威士忌才睡得著了,」他嚴肅表示。

「憂鬱症」是疾病,需要長期用藥、追蹤;但是「憂鬱情緒」,是人在遭受壓力時,出現的一種低落、感受不到愉快、沮喪的情緒,只要及早意識處理,就有機會好轉;反之,若置之不理,任情況惡化,就有可能陷入憂鬱症。

董氏基金會曾針對「憂鬱情緒」做過3次問卷調查,發現2011年,青少年原本每5個人就有一個處於需要專業協助的「憂鬱情緒」中;到了2018年,已下降到七分之一,「這代表年輕人更能自我察覺,面對負面情緒更積極去求助,對於憂鬱症的污名化降低,」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說。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李文中盤點近年個案,認為求助者的確有「年輕化」趨勢。「20多歲的族群處於面臨畢業、職場奮鬥初期,變化、競爭大,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迷茫和焦慮感更深。」她進一步指出,過了30歲,許多人開始貸款買房,同時也得開始照顧父母輩、剛出生的小孩,經濟壓力變得沉重,焦慮不斷累積,就有可能會引發憂鬱。

現象3:完美主義文化,造成適應力及抗壓差

探究憂鬱根源,李文中點出華人父母常有「不能犯錯、不准哭、不可以生氣等觀念,使得年輕人過於追求完美,承受挫折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差。」更甚者,現在的年輕族群,即便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常常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處理挫折和消極情緒的經驗。

相較於年輕族群較積極求助,與此同時,銀髮族、上班族擁有憂鬱情緒者的比例卻在增加。2018年調查顯示,兩者皆在11%左右。「一個家庭會因為某個成人的憂鬱,造成整個家庭受嚴重影響,」葉雅馨看見職場憂鬱的影響甚鉅,近年帶著董氏基金會的12套紓壓課程,陸續前進74個企業開課,幫助上班族解心結。

「企業要更重視心理健康促進,讓上班族心情不好時,不怕被另眼相待,願意去求助。」葉雅馨鼓勵一般大眾可善加利用董氏基金會「憂鬱情緒檢視表」自我檢視,「人的狀態本來就會起起伏伏,要紀錄你的週期性。」目前相關檢測量表不少,包含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開發出「過勞量表檢測」及「簡易工作壓力量表檢測」,都是檢視工作壓力、情緒狀態的好工具。

解決憂鬱情緒,有多重管道,最常見是尋求醫學專業協助。王世杰強調:「如果已經有明顯的功能受損,例如拒學、注意力不集中、上班常請假;或是有明顯的自殺風險,就要儘早看精神科,透過藥物效果快。」

與憂鬱的距離

現象4:憂鬱成因複雜,各式治療法湧現

至於情況相較輕微者,可考慮求助心理諮商,但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我們鼓勵來談的人,不要只想要來諮商一次,就希望解決情緒困擾,通常是不可能的。」李文中說,療程快則1、2個月,長則1、2年,需要視其成長經驗、原生家庭、目前生活壓力、社會支持程度、遺傳因素等複雜的程度,以及當事人想要處理的深度,決定結案所需的時間。

當憂鬱成為全球最嚴重的文明病,「自助」也成了重要課題。網路、坊間、媒體多有探討如何透過運動、飲食保持心靈健康;又或者轉向近年興起的睡眠門診、藝術治療,也是可紓解憂鬱心結的選項。

畢竟,人生很多時候正如電影《愛情藥不藥》的名台詞:

「快樂不代表一切都很完美,而是選擇不去糾結那些不完美。」

與憂鬱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