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Cheers雜誌 2018求職指南
就業市場巨幅更迭,人才的定義不斷被改寫。與其苦尋鐵飯碗,不如培養敢於擁抱未知、不自我設限的創業精神,成為引領創新事業的Young Talent。
害怕找不到工作?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職場,若想「找到」一份具體、穩定的工作,確實不容易。不過,最新的趨勢是,「發明工作」的機會卻愈來愈多,所謂的贏家,也不再只能靠被動「尋找」,更重要的本事,將是「主動創造」。
實際走訪一遭2018年各大專院校舉辦的徵才博覽會,不難發現,就業市場板塊正劇烈挪移,許多行業都有新興職務誕生。例如,金融業為了因應金融科技(FinTech)大浪,徵才對象除了商科畢業生,更大舉搶招資工、資管人才,甚至數學系畢業生;而面對消費與市場競爭模式轉變,資訊科技大廠也從過去清一色以理工專業職缺居多,轉而廣向人文科系學生招手,希望在品牌營造、數位行銷、社群經營上有更出色的表現。
進企業:
主動當個「創業型員工」
企業在快速轉型,要找的都是「新的人才」。最近以推出「智慧佛珠」引起市場矚目的宏碁集團,產品線早已多元發展,不再限於電腦、手機。像“Windows Mixed Reality”等虛擬實境頭戴裝置,也是宏碁正積極投入的項目,更需要社會新鮮人加入。
宏碁集團全球人資長林弘道指出,過去企業攬才,通常偏好找尋資歷3~5年、具備即戰力的員工,一來便可以直接上陣。不過,當企業要做的是過去沒有的事業,這種人才根本不存在,而資深員工則不見得能全然跳脫框架、勇於嘗試新事物,這時候,沒有包袱、敢於從頭開始、大膽冒險的新血,反而是企業最想延攬的對象。
同樣正站在求新求變制高點上的,也包括遠傳電信。2016年,遠傳發起「菁英計畫」,鎖定具備跨領域專長的社會新鮮人,作為創新事業的生力軍。
今年27歲、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同時錄取第一屆菁英計畫的李瑞娟分享,她在一年半的培訓期間中,到各部門輪調,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融入年輕世代的想法,提出各種創新方案。她與其他夥伴試著讓電信服務更活潑,也更貼近新世代族群的科技使用習慣。這群生力軍,儼然成為帶動組織內變革的一股“young power”。
《就業的終結》作者泰勒‧皮爾森(Taylor Pearson)稱這樣的人才為「創業型員工」──雖然受雇於企業,但透過提出新的行動方案,以及擁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在企業內發起改變、影響他人,也實踐理想。
若要成為企業看重的“young talent”,當然也不是件簡單的事。首先,得先擺脫只能「奉命行事」的員工思維,培養「擁抱未知」的開拓性格和能力。林弘道說,投入創新事業,必須要有不斷摸索、接納不確定性的心理準備。此外,「熱情」更少不得,它才能讓人有動力去完成各種還沒被定義的新事物。
全球化經濟加上數位科技革命,造就新舊工作間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新陳代謝。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6年發表的《工作大未來》(The Future of Jobs)報告指出,人工智慧帶起的「第四波工業革命」將使得500萬個工作機會消失。不過,對於目前仍就讀小學的兒童來說,還有65%的職務尚未被創造出來。10年後的職場,跟今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換句話說,比起煞費苦心想找到一個恆久不變的「鐵飯碗」,自我培養出「創業型員工」的配備,恐怕才是更務實,又能無處而不自得,為自己掙得一席之地的本事。
當頭家:
勇敢碰撞,找出新獲利模式
除了進入組織,選擇創業當頭家,從0到1打造理想中的事業,也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究竟要先就業還是先創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端看個人的特質、性格以及創意。「年輕人假如有創意,且這個創意是有人會支持、有股東會資助的,不妨先創業。反之,或許還是先考慮就業,再慢慢從中積累可行的創意,」他分析。
LIVEhouse執行長程世嘉分析,除了資金,創業還得跟對趨勢、找對市場,並且結合自身專長。「創業時,得先觀察市場『需要』什麼,而不是你自己『喜歡』什麼,」貳樓餐廳創辦人黃寶世同樣強調,創業必須在夢想和現實間找到務實的切入點,因為一切成敗結果,都和「錢」直接相關。
1988年次、共同工作空間Changee創辦人林端容回憶,她在就讀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期間進行自我探索,發現自己興趣廣泛、沒有特別擅長的事物。「不過,當我看到一個不滿意的現況或困境時,會不斷設法找到克服的方式,而我也很喜歡這個過程,」她說。
2011年,她搭上共享經濟的趨勢,在台北陸續開設數間Changee共同工作空間,協助自由工作者經營個人事業。從中她又逐步發現新的市場需求,便於2017年再開設新公司Simpany,提供創業家成立公司時所需的諮詢服務,整合Changee與Simpany的資源,更全面地替創業者解決問題。
網路共享平台Airbnb、Uber的成功經驗,曾讓林端容一度決定跨足經營線上平台Changee Across,協助媒合設計師與接案主。不過,最後因為找不到獲利模式,以失敗告終。她歸結,「共享」是個利他的概念,但如果擬不出具有一定規格和標準的交換標的,就沒辦法成為一門好生意。Changee Across上沒有直接的交易發生,所以無法比照Airbnb、Uber的獲利模式,藉由掌握明確的交易資料,從中抽成賺取利益。
跌跌撞撞在所難免,但林端容從不把「生存」和「興趣」視為只能二選一的習題。畢竟,能不斷在失敗中串接舊經驗、拓展新可能,才是走上創業路後能「氣長」的關鍵。
看職涯:
邊做邊學,逐步“KO”缺點
無論選擇就業或創業,社會新鮮人難免在進入社會後,發現真實的工作現場與想像不同。這時候,一顆玻璃心或滿腹苦水都沒用,只有拼命充實自己、理解環境、找出平衡之道,才是上上策。 李瑞娟回憶,她在畢業前就開始找工作,並以遠傳電信的「菁英計畫」為第一目標。等到實際進入後,她擁有和中高階主管密切交流、並且表達主張的機會,但另一端,她也必須比同儕學得更勤,具備更高的抗壓和抗挫力。
她也發現,工作中的學習,目的和在學校完全不同,學習並不是只像海綿一樣吸收就好,更要能快速消化、即時活用。2017年底,她轉調至行銷部門,發現行銷的挑戰在於必須不斷發想創新方案。「課本上探討的,大都是已經成功的行銷案例,卻沒有從0到1的過程,」李瑞娟說。要贏得競爭、掌握機會,資訊整理和外語力只是基本功,觀察力和邏輯力更缺一不可,這都是她經驗實戰後才知道的事。
1991年次、金色三麥精釀啤酒吧“SUNMAI BAR”營運主任的林馥婷,在就讀文藻外語學院(現為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期間,便抱著打開視野的企圖心,瞄準海外工作。大學一畢業,她到上海的一家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員,但最初迎接她的,卻是一連串受挫的歷程。
「前3個月,我什麼都不會,也找不到人教我,所以只能幫前輩們倒水、寄快遞,想辦法親近他們,」懵懂、無助的菜鳥經驗令她至今記憶猶新:「我甚至連寄快遞都不會,分不出急件、緩件的差別,或是要搭配陸運、空運或航運。學校沒有教這些!」
不服輸的她,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埋怨上。她養成勤於做筆記的習慣,無論幾點下班,林馥婷回家後會打開筆記本,反省這一天,仔細寫下沒做好的事。藉著筆記本的提醒,她每天都想趕快“KO”各個缺點,「等到我不再犯錯的那一天,我就會用斜線把它槓掉,」她一面用力比出畫線的手勢,一面形容當下的成就感。這樣的心態,陪著她一路站穩腳步,到之後跨足餐飲,如今成為金色三麥內部備受倚重的中堅幹部。
投入廣告業超過20年的電通安吉斯集團台灣執行長唐心慧比喻,只要投入適合自己的行業,工作便像是打電玩,一關一關破關往上爬。就算過程中遇到挑戰,也不會懷疑自己做不到,反而會化做不斷學習、優化自己的力量。
「雖是一張白紙,卻能不設限、不怕衝撞,有能夠被反覆揉捏的柔軟與韌性,每次嘗試又都留下清晰的學習印記。」社會新鮮人,如果這是你的寫照,那就大膽起步,在職場上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並在工作中蛻變出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