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 2018-07 / 攝影:陳應欽 / Web Only
「菸葉、紙傘、粄條」,高雄美濃的傳統產物依舊,只是許多年輕人早已出走,遠離這座客家小鎮。北上打拚的美濃孩子鍾士為,直到2013年接下祖父的三合院,靠著「老屋+黑膠唱片」的組合,將三合院翻修成為帶著文化聲響的民宿。這個當年「出走」的孩子,用文化吸引外國旅客「走入」,在世界地圖上,點亮屬於返鄉遊子的一盞燈。
「香蕉與黑膠三合院」民宿主人鍾士為輕輕地抽出黑膠唱片,細心地將它擺上黑膠唱盤,如同進行一項神聖的儀式般,再放上唱針,頓時響起黑膠唱片獨有的「吱吱聲」,音響中則傳來奧莉薇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 )唱著“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的歌聲。
盤起腳,鍾士為閉上眼隨著音樂搖擺。歌詞描述的正是他的心情。當年,他只有「走出去」的選項,到台北工作多年後,終於再回到家鄉,而且把更多金髮碧眼的外國遊客帶進這座靜謐小鎮。
座落在稻田及美濃月光山下的三合院,是讓他的想像成真的關鍵。
「潁川堂」門楣上的「五福符」隨風飄動,走進鍾士為的祖父鍾銀真於1943 年興建、迄今75 年歷史的老屋,屋內除了擺有日據時期留下的家具,水牛犁田時架在頸上的木具「牛軛」與製作紅龜時需要的模具,都成為牆上的裝飾品。
挑高的屋頂,是鍾士為特地找了懂得客家古法修繕的老師傅,細心地補丁重整,重現祖父建造起家厝的型態:「一片屋頂就要花10~20萬,」他望著頭頂的木條,再環顧屋內的一磚一瓦,緩緩地說:「其實,我有一股保留老屋的責任感。」
談起責任感,37歲的鍾士為,收起平時喜歡搞笑的個性。他從小在這個三合院長大,當時美濃仍是台灣重要的菸葉生產地,千座菸樓組成「菸業王國」,三合院後方的菸樓,就是支持家族重要的經濟來源地。祖母鍾邱阿妹常背著他在充滿生氣的農村到處玩耍、撿雞蛋,在山巒與水田間,過著愉快的童年生活。
直到1985年,祖父在三合院附近蓋新的洋房,家族搬離老屋,只有過年家族祭祖時才回到這裡。充滿回憶及客家文化的屋子,因為少了「人」,逐漸失去活力,就像電影放映突然停格,老屋的風華也逐漸殘破。
離鄉到都市成為沒選擇的「必然」
「在長輩的觀念中,都認為鄉下沒發展,一定要出去!」鍾士為說。離開美濃、北上求學、找工作,當年在三合院中跑進跑出的鍾士為,跟大多數當地子弟一樣,為了「前途」遠離家鄉。2008年起,他擔任《天下》雜誌攝影記者,參與各種國際採訪,「飛出國」的時間比在美濃老家的時間還長。
鍾士為坦言,當媒體大環境愈形艱困,即使熱愛工作,他卻感到愈來愈疲憊。他曾因連續6週工作都沒有休假,在夜深人靜時反思:「我不想就這樣一輩子。年輕時努力進入大集團,但若沒了這個頭銜,會什麼都沒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