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需要什麼樣的進修教育?
未來的EMBA教育該教什麼,才能讓經理人更學以致用?首先,實務解題力無法與時俱進,洞察力更受用;其次是培養立足在地,卻能放眼國際的視野;再者為辦學分流化,走出各校特色。
終身學習早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在職進修管道也跟著更為多元。不過,在提供高階經理人商管進修學習的EMBA端,2016年慶祝在台發展20周年後,這幾年在參與人數與意願上略為降溫。
根據教育部統計,企管研究所與EMBA分別是全國2015年學生人數增加最多的碩士班前2名。
再爬梳教育部「大學校院校務資料庫」歷年資料,發現自2016年後,EMBA學生人數下滑(圖表1),而根據《Cheers》雜誌2019年「3000大企業經理人 EMBA評價調查」結果,經理人無意願攻讀EMBA的主因,包括工作時間無法安排、學費過高,以及已取得碩士學歷。
從《Cheers》近5年的「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評價」調查資料來看,關於經理人就讀EMBA的收穫,「建立人脈」均達觀察值的65%以上,但在「解決經營管理問題」與「專業師資解決實務困境」等面向,5年來分別下滑15個百分點與8個百分點(圖表2)。
這反映出EMBA在協助學生有效接軌實務、解決問題端,仍有再前進的空間。
未來的EMBA教育該教什麼,才能讓經理人更學以致用?綜合國內5校EMBA執行長的討論與反思,可歸結為以下3點。
Point 1:實務解題無法與時俱進,洞察力更受用
科技改變商品生產流程,也翻轉既有商業模式,「商管教育的五管(產、銷、人、發、財)核心課程恐怕已不適用,」元智大學EMBA執行長謝志宏說。
清華大學EMBA執行長丘宏昌則指出,比起傳統的管理知識,EMBA更要培養因應未來變化的洞察力。
為此,多所EMBA嘗試在課堂帶入創業思維,例如,清大EMBA致力於提高從事創業的學生人數,至今已有3〜4成;成大EMBA則推派教師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附屬的設計學院(d.school)考察,期望將這套洞察消費者需求,藉此催生創新解決方案的「設計思考」概念放入課程中。
成功大學EMBA則開設創業課程,要求學生組隊成立公司,並取得募資,才能取得學分。
「就讀EMBA的目標,不只幫助業績成長或拓展組織規模,而是累積創新能量,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成大EMBA執行長王泰裕勾勒他對學生的期許。
Point 2:培養立足在地、放眼國際的視野
2019年「3000大企業經理人 EMBA評價調查」顯示,經理人對於跨境就讀EMBA的意願下降。
無論是就讀台灣EMBA在海外開設的專班(圖表3)、在亞洲各國就讀歐美大學開設的境外專班(圖表5),或是台灣與中國合辦的EMBA(圖表6),有意願的人數都比去年少。
就連過去幾年受經理人嚮往的新加坡,並沒有因新南向政策而更受歡迎,攻讀意願占比與台灣持平(圖表7)。
不過,過半數(50.4%)的經理人期待台灣EMBA的課程、師資能更與國際接軌,顯示經理人對台灣EMBA的需求仍較國外高,但希望能在進修過程中培養全球化的視野(圖表9)。
而EMBA的目標不只是讓經理人知道國際趨勢,更要有效地協助經理人接軌國際。
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邱奕嘉指出,管理理論大多源於西方國家,該如何移植到台灣、解決台灣的管理問題,以及台灣的經驗如何對接到國際現狀,都是值得EMBA教育聚焦的面向。
向內看,教育單位與在地產業形成更緊密的合作網絡,無論是教師與業師合開雙師課程,或安排學生實際參與企業運作,都助於促進理論與實務交流。
為引入最新科技趨勢,學校近期也嘗試與科技園區或研究機構合作,開設修課期限較短、學分數較少的講座課程,加快經理人跟上國際的腳步。
朝外望,與海外華僑、台商構成人脈網絡,尋求長期產學合作,更能讓海外參訪不只是走馬看花,實際掌握當地商業環境與營運經驗。
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EMBA系主任陳宥杉就指出,為搭上新南向趨勢,台北大學藉著和台商校友間的互動與合作,持續辦理前進東南亞諸國的移地教學。
Point 3:專業分流化,各校走出特色
隨著產業變動快速、技術推陳出新,近來陸續有EMBA聚焦特定行業,呈現專業分流的趨勢。
例如,每年收200名學生的政大EMBA,下設全球企業家、國際金融、生技醫療,以及文化創意、科技與資通創新4個班組,安排領域相近的經理人共同交流產業新知;台灣師範大學2016年成立「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GF-EMBA),以文創與時尚產業的中高階經理人為主要招收對象。
清大EMBA則因位處新竹科學園區旁,課程以科技為軸心,並結合人文社會學院的教學資源,開課介紹科技與人文、社會間的連繫。
丘宏昌也觀察到,竹科向來是科技人才好找、管理人才難尋,「擁有管理思維的工程人」是科技領域一大人才缺口,也成為清大EMBA的人才培育目標。
既然經營課題永無止境,愈來愈多EMBA課程以「終身學習平台」自許,開放校友隨時回校充電,也借助他們的管理經驗,讓EMBA扮演銜接知識與實務的橋梁,成為學生永遠的「真人圖書館」。
展望4大EMBA世界趨勢
Trend 1:軟實力不墜
歐盟商學院副總裁兼總經理Luc Craen預測2018年的商管教學趨勢,團隊合作、商業談判、解決問題等「軟實力」,依然是EMBA的人才培育焦點。早在2015年,英國就試圖釐清「知識變現」的實際效益,研究發現軟實力可以帶來每年880億英鎊的經濟價值(約合1,179億美元)。Luc Craen 表示:「儘管學生們愈來愈懂得如何運用數位技術,但任何企業終究都離不開『人』。最後總是要靠『人腦』來裁定最終決策的走向。」
Trend 2:區塊鏈納入課綱
「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n)這個新興詞彙,用來指稱企業模型和既有產業實務都將在區塊鏈、AI、大數據等技術中「砍掉重練」。
曾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比為最佳管理碩士的法國NEOMA商學院所設立之GEMBA,依此設計國際學習體驗(Internat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以美國的金融產業為指標,深入理解金融科技變化,包括加密貨幣、群眾募資等概念。課程不只在教室進行,也透過研討會深入區塊鏈等主題。
Trend 3:兩年制將退燒
《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報導,未來領導者必須具備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迅速「適應多元環境」的能力,才能應付詭譎多變的世界局勢。兩年制式的修課要求,也已經漸漸落伍。
《金融時報》指出,隨著線上EMBA學位興起,與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或MOOC)激增,愈來愈多EMBA將遠距課程與實體課程結合。讓經理人可以更彈性地調配時間,大大降低取得EMBA學位的門檻。
Trend 4:人工智能當道
以亞馬遜和Netflix為首的企業,紛紛引入聊天機器人,提供更佳的客服體驗,無人商店、自動駕駛也是人工智慧的延伸運用。
各校EMBA紛紛納入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比如,長期以數位領域研究聞名的芝加哥大學布魯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在課程中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工作場域,經理人又該如何思考組織與人力布局,同時訓練經理人預測自動化所帶來的衝擊與效益。
布萊恩特大學(Bryant University)教務長兼首席學術官格倫‧蘇爾馬西(Glenn M. Sulmasy)提醒,在規劃人工智慧課程時,應該納入道德困境與歷史背景的討論,才是相對完善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