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鄭閔聲 圖片來源:廖祐瑲
例如共享租屋平台Airbnb的3個創辦人中,有2個不是工程師,是學工業設計。他們就是「駕馭科技」,找到第3位懂科技的夥伴架設網站,並用科技串聯其他屋主,打造現在的事業。
文科學生應思考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子、駕馭技術,同時發揮對人心、人性、人情等比較敏感的長處,機器人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如果我們不把握這個長處,不駕馭機器人,又停留在與機器人競爭重複性、平庸的工作,當然就輸了。所以,一開始就要扭轉這場戰爭的定位,發揮人心、人情、人性的專長,運用機器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大。
簡:從非理工人的角度看理工人,好像覺得我們很懂這些,其實我們從來沒懂過(全場大笑)。科技走這麼快,是多少人的貢獻,每個人只是在自己那個位子上。其實,我們還是在「管人」,不是「管機器」。
所以每個人、每個世代都要自我調整,要有「移動力」(mobility),這包括「地理移動力」與「知識移動力」。台灣已經這麼小了,如果還以土地做為界線,會很可惜。知識上的移動力則要不斷調整,沒有誰的領域可以不需要延展和擴張。
王:我特別喜歡「知識移動力」。在社群媒體興起的時代,知識移動更困難。我們在某種程度下,都被困在小小的同溫層裡,所以意識到自己的同溫層局限,想辦法在知識或見解上突破或移動,是很重要的事。
簡:同溫層中相同的資訊,很容易讓你以為世界都長得一樣;但若你換到另一個同溫層,馬上會看見更大的世界。因此,要勇於搜尋,不要只是被動接收。像我不使用任何社群媒體,但我一天至少上網搜尋1,000次,一樣能同步知道當下大家關心的議題。我不靠它們「推」、「播」,我主動搜尋。
王:主動搜尋就是「學問」。我想,除了知識上的移動力,「訊號」也要夠強、滿格。立峰一天搜尋1,000次就是滿格,我沒辦法像他這麼多,我可能只有1格,他就是4格。
對於被「點名」為工作可能被科技而取代的人,該採取什麼行動?另外一群所謂的「當紅炸子雞」,又該注意什麼?
簡:沒有當紅炸子雞的行業(大笑)。只有今天,明天的當紅炸子雞還沒出現。科技產業每次改變的衝擊都很大,沒人知道未來最紅的產業是什麼。
王:或許,我們都在當紅產業而不自知。如果只是寫程式,文科生不是當紅炸子雞,但如何靠服務解決顧客需求,就是商業行為。學生其實應該慶幸,你已經在熱門行業,只是必須增加視野看到這個新趨勢。
所以我認為:只要人不變成機器,機器是不能變成人的。
當人每天是用重複、制式、沒有溫暖的方式工作,人就變成機器了,當然會被機器取代;如果能注入溫暖、專業,發掘insight,增加人的價值,機器不可能變成人。
簡:如果一個人工作得像機器人,即使你想,別人也看得難過,機器人可能就會來救你(笑)。如果把自己當成機器,機器成為人就是理所當然;如果把自己定位成不同層次的人,運用資訊產生力量,人依舊可以做得很好。
AI是漸進的,不是今天才出來的,因此,人不用太擔心。現在太容易取得知識了,只要學會「問」,就能快速提升因應明天的能力,即便機器人很強,你都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