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各種關於「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著作,就一直長踞各種暢銷書排行榜。這位19世紀的奧地利心理學家,有「自我啟發之父」之稱,不僅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齊名,並列為19世紀心理學3大巨人,更教導出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等重要門徒,包括20世紀近代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柯維(Stephen Covey)的理論,都與他的思想有殊途同歸之處。
著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並在日本掀起熱銷狂潮的小倉廣,本身是經營者──株式會社小倉廣事務所負責人,也是管理顧問和阿德勒學派心理諮商師。他在《天下》雜誌出版二部的新作《向阿德勒學習 部屬育成心理學》中,則更進一步探討如何將阿德勒的理論應用在人才培育上。
當中有許多獨樹一幟的觀點,不但打破刻板認知,更讓人邊讀邊油然而生「原來如此」、「茅塞頓開」的暢快。如果你正為部屬「不成材」而感到苦惱,不妨試試心理學大師的智慧!
小倉廣認為,從阿德勒理論出發,要挑戰傳統管理者思維的第一點,就是「不可以稱讚部屬」。
為什麼?因為「稱讚」、「受稱讚」這樣的行為,是以人與人間的上下關係為前提。他舉例,一般人絕對不會在總經理迎面走來、彼此眼神交會時稱讚對方:「總經理,您真是非常努力經營呀!」如果真的這樣做,總經理的反應大概不是開心,反而是不快:「真是沒禮貌的傢伙!輪得到你來稱讚我嗎?」
稱讚通常是「上對下」的單向進行,當稱讚發生,等於雙方隱含著「我在上,你在下」的默契。站在部屬的角度,得到稱讚當然比挨罵好,但阿德勒認為,身為人的尊嚴是對等的,因此,即使在工作場合中有職務高低,但就「人」這個角色,一樣有受對等對待的權利。畢竟,任誰都不想屈居人下,當別人以透露著「你的地位較低」這項訊息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時,就會讓人感到自卑。
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稱讚」這個動作,還包含「我本來預期你可能不會表現這麼好」這種不看好對方的假設。因此,一旦受稱讚的一方意會到,就知道最初別人根本認為「反正你做不到」。
小倉廣因此指出,作為主管,應該停止「只要創造出成果就稱讚,沒有優異表現就冷落、甚至是斥責」的控制手段。反過來說,必須常常以「鼓勵」取代「稱讚」,給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
鼓勵和稱讚有什麼不同?所謂鼓勵,是「支援對方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課題」,重點在「自己的力量」。也就是鼓勵對方主動採取行動,並從旁提供協助。鼓勵可以無關乎目標此刻達成的狀態,是針對每位下屬、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而相較於「結果」,鼓勵的意義更著重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