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LINE傳送

阿德勒教你「三不」帶人學

編輯部 │ 2016-06

例如,假設你發現下屬用不正確的方式工作,換作平時,想必會馬上採取「斥責」加「指導」的語言:「啊!這樣不行啦!怎麼會這樣做呢?只要動一下腦筋就知道了。看好囉,要這樣才對,重新來過!」

打擊勇氣用的是「片面認定」,包括「這樣不行啦」、「會出問題!」所傳達的訊息不外乎「我才是正確的、你是錯的」,或「我懂、你不懂」。但鼓勵所採取的是「主觀傳達」和「提問」,強調給對方選擇和思考的空間。

因此,對照先前的對話,小倉廣建議,不妨改成這樣說:「進行這項作業時,要是多注意到這些,應該更好。現在你想到了什麼其他做法嗎?」先傳達個人主觀理解,再透過提問,刺激對方動腦。接下來,部屬便可以依照自己的思考來行動:「可以試試××方案。」藉此培養部屬掌握主導權。

第二種基本型,則是「拋磚引玉」。就像用幫浦打不出水時,要先往裡面灌點水,才能引水出來一樣。就是主管先採取某些行動,使之轉化為「引發其他行動的契機或誘因」。

拿前面的例子來說,若部屬完全提不出任何構想或意見,不要操之過急,應該繼續提問,比如,「這個辦法或許行得通?這是過去我為其他顧客服務時曾用過的方法。」或「是否可能這樣做?從客戶觀點來考量,或許不錯。」由主管主動先丟出一點線索,可能可以激發出部屬自己的意見。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是暫時性的手段,一旦部屬開始主動表達,主管就要有意識地罷手暫停。

小倉廣強調,當部屬犯錯或失敗時,若是出現令你不由得想要斥責的場面,只要想起這兩種指導的基本型,反覆並耐心運用。那麼,自然會發現斥責的必要性沒有那麼高了。

不可以教導

小倉廣觀察,很多主管最大的困擾是「部屬總是等候指示」。然而若是看看這些企業開會的樣子,通常9成5以上的時間,都是老闆自己一個人發言,員工會等候命令才行動,也就理所當然。舉凡「部屬缺乏獨立自主性」、「沒有責任感」、「不會主動承擔」,都是來自同樣的原因:主管說得太多、下了太多命令。

因此他歸納:想要培育出可以自己動腦,能依個人意志採取行動的員工,就不可以對他們直接挑明問題的答案。應該什麼也不教,讓部屬自己來,才是真正培育人才的做法。

小倉廣認為,主管應該做到「不教而育」,這個概念很接近「輔導」。至於「教導」則是過去習用「上令下達」的模式(圖表2,詳見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