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然後呢?蘇麗媚的創意、創值、創業的28道思考

人不一定要做大事,但必須做個能以小事去影響大事的人

作者:盧智芳 圖片:王創緯 出處:Cheers雜誌189期

蘇麗媚在《Cheers》雜誌的專欄即將集結成新書《創意,然後呢?蘇麗媚對創意、創值、創業的28道思考》,這是她個人的第一本著作,也收錄了2年多來她對文創領域的各種觀察。

一個人不需要覺得自己少了什麼,因為少了的部份,必然會在另一面讓你多得。每一次當我面臨新任務時,總是重新把父親給我的DNA拿出來使用,幾乎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一方面要勝任不同角色,另方面,從三立到夢田,妳總是能在每個位子上再開拓局面,這股動力又是從哪裡來?

2005年,是一個我比較明顯的轉折點(編按:蘇麗媚時任三立電視執行副總經理,大力推動優質戲劇)。當時我的工作中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複性,而隨著時間累積,觀察力跟感受力都變得更敏感,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卻覺得自己必須去解決的問題。這種敏感度讓我有一種使命感跟包袱,在那個階段一直擴大。

後來我到紐約待了大約半年,因為有小孩,沒辦法全心念書,但看了很多哲學書,開始思考、追尋之後我想選擇的路徑。從紐約回來後,就想得非常清楚,盡我所能在下一個階段對社會創造價值,是我最重要的信仰。從那個時點後,又花了5年時間,才安排好電視台的工作,離開媒體,成立夢田。

我明確地知道,要從文化面切入,回頭認識自己成長的環境,找出與土地的關聯,再從社會的缺口和我可能做的貢獻來延伸。因此,我在夢田做的題目,都在一家獨立公司與我個人能力可及的範圍。

人不盡然必須做大事,但必須做一個能以小事去影響大事的人。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離開可以做大事的地方,來到夢田做小事,事實上,這個「小事」對我來說卻是最重要的事。

夢田文創定位自己是「文創產業的實驗室」,連結各種包括科技、資金、創意的不同資源,這樣設計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碰到困難?

台灣向來是單打獨鬥的社會,但在全球化的新媒體時代,世界是平的,相互連結與跨業是很重要的精神。這不只是夢田做的項目,更是夢田做事的原則。

有一次,有位創業家想跟夢田合作,就去問詹宏志先生對我的看法。我記得他轉述詹先生的話是:「我不盡然理解她,但去查她過去做的事,幾乎沒有交惡的人,可以跟任何領域合作。」這的確說出在夢田做事的獨特性。我覺得台灣需要這樣的態度。

剛成立時,我也走過辛苦的時候。之前答應幫朋友的製作要完成,還有跟內地的合拍合製。特別是當我要放棄和內地繼續合作時,所有人都反對,因為有很高的獲利。可是,這不是我的初衷,儘管獲利再高,我還是覺得合約結束就不想再做。這次走了很多夥伴,他們覺得:「光說文化沒有機會」。要做的事跟講的東西都有點空洞,大家不知道具體方法是什麼,也沒辦法想像產業輪廓。

妳沒有動搖過?

可能我天生是一個正向的人。當時我只覺得:如果必然要找到新的夥伴理解我做的事,那就是我的功課。既然原來的夥伴不能往下走,勉強也許是白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