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舞伴不是人!與機器人共舞讓他轟動國際,編舞家黃翊如何贏得世界舞台

編舞家黃翊
1983年生、以和機器人跳舞聞名世界,同時是工程師也是編舞家的黃翊,憑著超乎常人的跨域表演嘗試,巧妙地將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寫下無法被定義的創作新篇章。
斜槓人才當道,個人該如何長出專業,卻力不可取代性?企業如何精準掌握人才特質,開發潛能? arrow_forward

2012年,不到30歲的黃翊,憑著《黃翊與庫卡》一支跨域舞作,成為史上第一位和庫卡機械手臂共舞的表演者。

從動作設計到程式撰寫,黃翊不假他人之手,他與機械手臂在舞台上對望,隨著旋律翩翩起舞,成功打破既有的表演形式。

作品推出時隔3年,仍吸引《紐約時報》接連兩天報導,大力讚賞這支舞是科技與藝術的極致融合,甚至推薦為必看表演,迄今這支舞碼,已巡演世界逾15個國家,累積近百場表演。

勇於挑戰、創作不受拘束的精神,讓黃翊一夕成名,迄今已獲2010、2012年台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表演首獎,2014年成為兩廳院首位駐館藝術家,並且被美國《舞蹈雜誌》評價為「最值得關注的25位編舞家之一」,他的才華甚至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讚賞是「可怕的孩子」。

他掀起的這股跨界創作旋風,不僅在國際舞壇寫下歷史,

更重要的,是它帶領觀賞者重新思考「人」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而影響黃翊跳出思考框架的關鍵,是他對於學習的不設限,以及靈活的跨域思維。國中時期,黃翊開始接觸基礎網頁設計,一般人認為死板的程式碼,對他來說卻與藝術沒有太大差別,他甚至認為,科技跟舞蹈都一樣,承載了無限多的可能。

其實早在2007年,黃翊便開始嘗試跨域創作,當時他與善用新媒體藝術的團隊豪華朗機工合作舞蹈影像作品《SPIN》。

2010年,他透過機械與提琴跨域創作《交響樂計畫》。直到2012年,他憑著《黃翊與庫卡》與機器人共舞後,這股科技、藝術結合的火花,才正式點燃引爆,將舞蹈推到一個新的紀元。

黃翊創作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帶給人的,不是電影特效般的短暫美好,而是深層的人性與溫暖。例如他的作品《天堂》,就是將自己與父親的電話通話錄音,轉為文字後,透過人工智慧分析、歸類,建構出不同的回憶片段所完成的創作。

他在解說這支作品時說: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很重要的人。有些人、有些聲音,你永遠不想忘記,這些互動,全都被儲存成作品,當他想回憶那些溫暖時,就隨時都能找到。

這樣富含人性的情感,卻是透過科技完成,毫無相斥,只有互融。

黃翊透過舞蹈才華,以及對於程式的駕馭能力,賦予冰冷的機械,有了詩意般的靈魂。

在充滿未知的未來,他將帶來什麼新的驚喜,又有哪些發人深省的理念,都將在明日工作論壇中揭曉。

斜槓人才當道,個人該如何長出專業,卻力不可取代性?企業如何精準掌握人才特質,開發潛能? arrow_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