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在自願、非自願的情況下,邁出數位轉型的腳步,推動「居家辦公」;民眾在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也帶動新一波革命,紛紛轉向「隨選」與線上模式。報告也指出,人類歷史中的重大疾病總是推動社會進步;新冠疫情則是讓全世界積極擁抱數位轉型。*註(隨選服務:需要時可以快速獲得個人化的服務,例如出行以Uber為代表。)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全世界的工作與生活型態](../assets/img/article/001-2.jpg)
工作與生活「再平衡」的新世界
數據顯示,全世界GDP前20名、佔全球80%GDP的國家,在這波疫情下落實「社交隔離」政策,當大量人口處在隔離狀態,為了不讓社會停止運轉,「數位轉型」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所有企業必須推行的目標。報告指出,許多企業在疫情發生前,只是將遠端工作當作公司福利;但現在可預見,越來越多公司未來會以此為工作常態。
過去3個月內,Zoom每日活躍用戶從1000萬暴漲20倍、達到2億人次新高;企業愛用的對話協作軟體Slack,2020年第一季付費用戶翻倍;微軟Teams也傳出用戶數攀升到4,400萬。
疫情推動了現代工作與生活「再平衡」。這類由線下到線上、虛實密切整合的服務,包括企業推行遠端辦公;餐廳和飯店展開外賣、外送;實體商家轉向電商開拓新客源;教育產業紛紛投入視訊教學等,原本只在雛型階段的趨勢,藉此成形。
![這類由線下到線上、虛實密切整合的服務,包括企業推行遠端辦公;餐廳和飯店展開外賣、外送;實體商家轉向電商開拓新客源;教育產業紛紛投入視訊教學等,原本只在雛型階段的趨勢,藉此成形。](../assets/img/article/001-3.jpg)
危機中善用雲端技術、創新的企業將脫穎而出
至於疫情產生的社會危機,不只是失業率攀升,美國更迎來產業大洗牌。
報告指出,美國失業率可能達到約百年前大蕭條相同的水平,尤其是約有四分之一的服務業工作者需要密切與人接觸,更有生存危機。截至1個月前,已經有5分之一的美國人失去工作、73%的美國人家庭收入減少。股市受到的衝擊,可能比全球經濟下行更嚴重。瑪麗‧米克也點名,同時擁有以下4個特點的企業,在這波疫情中表現最好:
1.技術、創新為主。
2.數位化業務,多使用雲端技術。
3.出身工程技術、電機背景的CEO。
4.過去30年間成立。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華爾街稱為「FAAMG」的Facebook、蘋果、亞馬遜、微軟、Google。這些公司過去10至20年都大力發展技術,招募大量研發人才,並且擅長大數據的應用。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華爾街稱為「FAAMG」的Facebook、蘋果、亞馬遜、微軟、Google。這些公司過去10至20年都大力發展技術,招募大量研發人才,並且擅長大數據的應用。](../assets/img/article/001-4.jpg)
技術在防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Facebook與Google為大眾提供即時的防疫資訊、消除假消息;蘋果聯合供應商投入生產防護面罩;亞馬遜則發展無接觸服務和物流,維持大眾隔離生活所需;微軟貢獻雲端能力,加速病毒研究與特效藥開發。報告預言,未來技術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等專家將獲得更多話語權,政府、企業將積極採用其建議,這也是社會大眾樂見的現象。
隨選個性化服務快速崛起
前述提及,企業端的機會在於技術創新,瑪麗‧米克還看好以下消費端的服務會突圍:
1.「雲端」環境,員工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工作。
2.產品需求穩定。
3.可以在線上為消費者提供無差別的服務。
4.即使物流受限,依然能將產品配送給客戶。
5.提供更有效率的的電子商務服務。
6.社群媒體廣泛曝光、形象良好。
至於飽受衝擊的零售、旅遊、住宿業者,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像是迅速轉型為外帶店家;實體零售商店上架電商通路;品牌縮減線下規模。
同時,外送、快遞物流業者承擔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成為炙手可熱的新秀。
這些隨著消費者需求而產生的隨選服務企業,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現況。比如Uber、Lyft等共乘服務,因為出差需求大減;Airbnb也因著旅遊住宿減少和居家隔離政策大受打擊。不過美國的食物外送服務公司DoorCash、Instacart,反而因此受益,還大舉聘任新員工。例如Instacart前陣子宣佈招募30萬名臨時員工,應付疫情期間急漲的需求。
台灣街頭常見的粉紅熊貓外送服務foodpanda,就在4月趁勢推出「熊貓嚴選」虛擬超市,結合全台市場近3,000間商店提供生鮮雜貨外送服務,還建立官方自營虛擬超市「熊貓嚴選」,成為全台首創虛擬超市的外送平台,進軍虛實整合的零售業。
![台灣街頭常見的粉紅熊貓外送服務foodpanda,就在4月趁勢推出「熊貓嚴選」虛擬超市,結合全台市場近3,000間商店提供生鮮雜貨外送服務,還建立官方自營虛擬超市「熊貓嚴選」,成為全台首創虛擬超市的外送平台,進軍虛實整合的零售業。](../assets/img/article/001-5.jpg)
最後,科技在健康和醫療領域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醫療也將進化為「個性化服務」。「去醫院化」將是可預期的未來。公共衛生體系結合AI、數據成為防疫好幫手、「遠距醫療」(telehealth)讓人們在家中就可以接受醫師問診,「自動化將持續推動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
從整體角度來看,這類超個性化的隨選服務,未來有機會吃下市場大餅,搶佔疫情結束後的話語權。
瑪麗‧米克在這份報告中,對未來抱持相對樂觀的態度,認為疫情促使企業與消費者不斷進化,疫情危機,未嘗不是社會發展的新機遇。
疫情後的4個關鍵,8/13明日工作論壇帶您一手掌握 arrow_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