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茫然」和「焦慮」成為你的寫照時,請告訴自己這件事

青年就業處境調查
儘管教育普及,但文憑除了不再是就業保證,甚至也非能力保證,這是另一個不安定感來源。當問到「你認為過去學校所學是否能滿足目前與未來工作上的需求?」有6成6年輕人的回答是無法滿足。

混亂的時局中,如何仍有勇氣和盼望?在《Cheers》雜誌最新出爐的「青年就業處境調查」中,雖多數人意識到疫情後大環境不佳,如實呈現心中的茫然,但整體而言,對自身的世代競爭力仍偏樂觀,也能抓住變局中的機會,面對未來。

在1,000份針對20〜39歲年輕世代的有效問卷顯示,有8成的人屬於基層員工、初階主管占14.2%、中高階主管3.3%、僅1.3%為企業負責人。

年輕人對於職場的定義,顯然不局限於單一組織內。調查中,在正職之外曾兼做其他有薪工作者近2成8;曾經以接案或打工為主要工作收入的比例超過1成。

看自己:茫然、焦慮 對前景的不確定感高

從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針對20〜39歲族群的網路調查「下列哪個詞彙,最能形容你此刻的人生階段?」結果顯示,「茫然」、「焦慮」是當前年輕人的心情寫照(圖表1)。

圖表1

「年輕人普遍的狀態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Facebook社團「職涯實驗室」創辦人、湛積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何則文觀察。再加上產業和組織變動愈來愈快,需要與模糊感共處,也加深年輕人對於職涯的不確定性。

反映在調查上,「職涯前景不明」被所有年齡層公認為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其次則是「尚未找到理想工作」(圖表2)。

圖表2

何則文分析,相較上一代,新世代更希望在工作上實現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被太多框架限制住。但當自我探索的嘗試不足時,容易感覺卡關。

另外,儘管教育普及,但文憑除了不再是就業保證,甚至也非能力保證,這是另一個不安定感來源。當問到「你認為過去學校所學是否能滿足目前與未來工作上的需求?」有6成6年輕人的回答是無法滿足。

104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指出,每次他到校園演講,都發現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欠缺信心,「這反映出大學4年間,他們沒有探索職涯興趣跟發展的經驗,」鍾文雄說。不過,從迷惘到豁然開朗,其實是追求自我實現的必經之路。何則文就鼓勵大家多方嘗試,透過試誤、修正累積對自己的認識,慢慢找到成就感。

看未來:人生難預測,樂觀又何妨

把眼光拉到未來,疫情帶動產業變動劇烈,相對於用一技之長在職場站穩腳跟的資深工作者,新世代能夠快速找到資訊,學習力也強,因此整體回應並不負面。

例如調查中問到「你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感到?」回答「無法預測」這個不帶著價值判斷的形容詞,得到超過5成1的人支持。選擇「樂觀」的人有2成4,認為未來「悲觀」的人僅1成7。

「現在跨領域、跨境工作愈來愈多,」何則文表示,未來有很多工作還沒被發明,因此不必太過悲觀,重要的是培養帶得走的核心能力,機會上門時才有辦法抓住。

年輕一輩對於自己所處世代的競爭力,也不如想像中擔憂。當問到「對於自己這個世代的職場競爭力」,雖有48.3%的人表示有一點擔心,卻也有近3成表達「有一點信心」,只有不到2成的人非常擔心。

至於善用科技工具,在社群平台上自產內容、相互串聯拉抬,則是年輕一輩的優勢。當問到「你這一代擁有的優勢是什麼?」有52.7%的受訪者認為,熟悉數位科技是新一代擁有的優勢,其次則是多元的價值觀,善用自媒體則排名第3(圖表3)。

圖表3

所有受訪者中,有近3成的人擁有Facebook粉絲專頁,在20~24歲當中,此一比例最高,為31.6%。這意味著自組社群、成為意見領袖的能力,已未必需要跟社會地位、政經資源成正相關,「登高一呼」對八年級生而言,會愈來愈成為與生俱來的本領(圖表4)。

圖表4

個人主義抬頭,連帶地,與組織間的關聯緊密度也在下降。有47.7%的受訪者預期,自己兩年後不會在現在的公司工作,在20~29歲年齡層這個比例皆超過5成,在30~34歲的人之間,也有約4成5的人預計不會留在現任公司。但是在35~39歲之間,此一比例大幅下滑至3成以下,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非常鮮明。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今年24歲的小恩說,周遭朋友知道自己工作滿一年,反應都是「竟然待到一年?」系上同學工作8、9個月就跳槽者比比皆是,「兩年已經是極限了。」對工作的價值觀,新世代顯然明顯有別於過去。年輕人看的是公司、職務內容是否具有發展潛力。「他們比較在意的是這家公司能為我做什麼,是不是能透過這份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鍾文雄剖析。

如果做的事情缺乏前瞻性,工作賞味期最多就是一年。「以前還會有在一家公司磨個兩、三年的觀念,現在做一年發現沒什麼東西可學,就可以走了,」何則文觀察。這種情況下,企業除了用薪水吸引人才,還要能營造開放、尊重個人想法的氛圍,才能有效留下人才。

當問到「你在選擇工作時最重視的要素是?」超過6成的年輕人將薪水及獎金是否優渥,當成求職時最重要的考量;其次是開放、活潑的組織氛圍(圖表5)。交叉分析顯示,無論是哪個年齡層,都有超過5成的人重視組織是否能對員工的想法抱持開放心態。

圖表5

過去被視為關鍵的企業品牌知名度或領導人聲望,則是所有選項中的最後一名,看出年輕世代對於是否待在知名企業,並不那麼在乎。所謂「權威」的概念,比不上務實的薪資福利誘因。

何則文觀察,能跟對公司、發揮自己的理念,一起從小企業變成大企業,這樣自我實踐的機會,遠比要在大組織聽命行事,做的事情又不一定有前瞻性,來的更吸引人。雖然企業招牌對青年的吸睛效應降低,但是當問到「認同的影響力人物」,科技鉅子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已故的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都名列前茅; 被日本媒體譽為「天才IT大臣」的政務委員唐鳳排名第3; 股神巴菲特和現任總統蔡英文則分列第4、第5(圖表6)。

圖表6

蘋果公司象徵的創新、突破框架,台積電堅強的國際競爭力與優渥的薪資待遇,以及唐鳳自學出身的勵志故事,受到年輕人高度認同。唐鳳在20~24歲年輕人中,認同她的比例高於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不過,在35~39歲的青壯年族群,張忠謀最能讓人買單,顯然35歲已然是世代差異的分水嶺。

看台灣:關注經濟 世代雖有差異但能彼此提攜

每逢選舉都會被炒作的世代對立議題,在本次調查中,卻相對平和。當問到「哪項敘述最能描述目前職場上不同世代間的關係?」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世代之間「有價值觀差異但還能相互提攜」;也有超過2成的人認為「雖不理解彼此,無法互助但可和平共處」,整體而言,多數年輕人仍對世代對話、互助有正面想像(圖表7)。

圖表7

若是將眼光拉到公共事務,年輕一輩關注的多半屬就業、起薪、分配等泛經濟類議題(圖表8)。肺炎疫情的經濟衝擊,是超過4成年輕人最關心的問題,起薪和工作環境居次,社會公平正義和貧富不均則分占第3和第4。對於台灣未來3年發展,以文化多元性及公衛醫療最被看好,教育改革、政黨政治則雙雙墊底。

圖表8

針對薪資,有42.5%的人認為明年會成長1~3%,交叉分析中,這個比例隨著年齡層上升而逐步下降,到了35~39歲族群,多數人認為未來一年薪資不會有成長,比例接近4成。

「薪資太低是大哉問,」鍾文雄表示,台灣人才在亞洲因能力好、薪水低,很常被其他國家挖角,「只能說是不爭的事實。」他鼓勵年輕人布局國際職場,出國闖天下,「台灣人是會培養台灣人做接班人的。」

----------------------------------------------------------------------------------------------------------------------------------------------------

《Cheers》雜誌「青年就業處境調查」調查方法說明

本調查於2020年8月10日~9月7日透過網路調查。調查對象為20〜39歲網友。
有效樣本數為1,000份。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熊毅晰、鄧凱云、《Cheers》編輯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