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運動提早退休

實踐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三大心法

FIRE運動是什麼?

作者:張道宜、陳建銘 責任編輯:林哲緯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發稿日期:2020-11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是近年從歐美吹到台灣,年輕世代特別熱中的理財運動。透過積極儲蓄與被動投資,提早將本金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能獲得財務自由。追求FIRE的過程中,除了努力衝刺之外,還有哪些不可輕忽的盲點?

9月底,32歲周俊宏離開服務5年的半導體產業客服工程師(FAE)職務。一方面是公司客戶受到美國貿易戰制裁影響,業務被迫喊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健康亮起紅燈。

周俊宏退伍後幾乎沒停下過工作的腳步。第一份工作是到科技製造業負責設備維修,沒有名校學歷,每個月只能領2萬2,000元。每天晚上離開公司後,除了到餐廳端盤子到半夜,他還花2小時研究股市盤勢。

隨著年資累積,跳槽到新公司後,周俊宏的年薪來到百萬元之譜,但他不改拚命三郎個性,繼續開著逾10年小轎車、出門只穿不到500元的T恤,假日唯一的「娛樂」,就是開著車去自助洗車場洗車。就像他的工時比例,周俊宏的儲蓄率超過8成,讓本金累積更為快速。

如此緊繃的生活節奏不是沒有代價,去年起,周俊宏健康拉起緊報,自律神經失調,滿臉痘痘,身材走樣。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與制裁,反而給了他調整生活步調的機會。

「我的目標,就是在35歲以前存到2,000萬,然後退休,」周俊宏說。

周俊宏是典型追求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族群。所謂FIRE,指的是一種透過充足本金創造被動收入,不需工作就能支付生活開銷的狀態。相較於過去以「財富」為目標的理財心態,FIRE更重視自由與時間的可貴。目的是以財務自由為基礎,讓人生保有選擇空間,提早擺脫「為了生計必須工作」的困境。

4%法則:存夠「25倍年支出」就退休

毫無疑問,財富自由是FIRE的必要條件,但是想成為FIRE族,就必須累積鉅量財富,或是成為投資天才?未必如此。需要多少財富才能換來「自由」,與你的目標有絕對關係。

FIRE的目標設定,最常見的是4%法則。4%法則最早由美國退休理財專家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他在估算安全的退休金提領比例時,提出以最少持續30年為前提,首年提領4%,接著每年根據通膨調整提領率,「這應該比較安全。」以此法則反推,將年支出除以4%(等於乘以25倍)就是一個人要退休前應該準備的退休金數字。

「以4%法則訂定投資目標,是很合理的起點,」施羅德投信總經理謝誠晃在金融領域經驗超過25年,對FIRE概念並不陌生,「簡單來說,這筆本金存到後,投資不需要太積極,年報酬率只要有4%,生活花用就能足夠,甚至還能留給後人。」

只是,本金規模需要多大?不能靠人云亦云或胡亂喊價,必須根據個人生活方式擬定出專屬於個人的規劃。前提是先釐清食衣住行等各式支出後,清楚勾勒出自己理想的退休樣貌。

以周俊宏為例,從他的2,000萬元目標回推,即可得出每年花費大約80萬元的生活水準。只要這2,000萬每年能繼續創造4%的獲利,即不必為吃穿發愁。

FIRE行動三要素:試算財務、儲蓄、被動收入
 

有了目標,下一步就是行動。專長是解析總體經濟局勢的企業投資與策略顧問王伯達,認為FIRE行動最重要的要素有三:試算財務、儲蓄、被動收入。

王伯達分析,有心改善財務狀況的工作者可以先從「財務規劃目標試算」開始。他從學員的分享發現,經過試算的人無不驚呼:「原來我現在的退休金準備,10年後就會破產?」、「我工作10年,應該有100萬儲蓄,怎麼跟現實不符?」這正能警醒工作者「儲蓄」的必要性。

儲蓄率到底多少才夠?理財達人郭莉芳認為,在租金與房價都居高不下的台灣,「住」與「食」是決定儲蓄率最主要的兩項指標。她提醒,如果是住家裡或是不需付租金,儘量以自炊為主,儲蓄率至少要6成才及格;如果是租屋族,租金應該維持在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下,「雖然租屋通常沒有廚房,但FIRE一定要減少使用外送平台,以免無意間增加餐飲消費,」她提醒。

創造被動收入的方法,除了少數人會透過自媒體、錄製線上課程或是出版書籍帶來收入外,投資仍是主流。但與市場追求「飆股」不同,FIRE族的投資應該選擇低成本的資產,例如費用率低廉的ETF,並且持續投入,減少短線進出。

原因很簡單,即使要成為FIRE族,但在年輕時期,仍應專注衝刺事業,而不是把資金賭在風險較高的股票或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如果希望鍛鍊投資技巧,富達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翠玲建議,可以考慮將資金的三分之一做比較主動、積極的操作,滿足想小試身手的企圖心。

重點1:FIRE不是人生的解答

當然,沒有一種解答能完全滿足人生的難題,FIRE也是一樣。太過執著,也可能陷入盲點。
施羅德投信總經理謝誠晃比喻,人生規劃與其說是不斷衝刺的跑道,更像是往上疊的積木,無法專心只看單一目標。有些人除了自己的生活或退休準備,還要規劃子女教育基金或買房。「假設有人來問我,如何在35歲前退休?這很難有標準答案,因為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結婚或生小孩,沒發生前,這些事恐怕自己也不敢保證。」
王伯達也認為,FIRE雖然適合作為「財務規劃」的目標,但不應該是「人生規劃」的解答。一方面,王伯達認為,在累積本金的前期,「太過節省開支可能與某些選擇衝突」。像是健康、學習、陪伴家人的經驗等,這些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環節;另方面,FIRE標榜「提早過真正想過的生活」,但實際上,「有些真正想做的事,現在就能做的話,為什麼不現在做呢?」王伯達反問。

重點2:準備緊急預備金,降低風險

另外,投資紀律則是年輕FIRE族容易出現的盲點。張翠玲分析,年輕世代薪資較低,如果急著靠投資致富,勢必要提高報酬率加速財富累積,甚至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大玩槓桿遊戲,相應風險也會拉高。
如果市場行情大好,自然財富累積得快,但是如果遇到「恐慌級」的市場事件,例如金融海嘯或新冠疫情,資本市場與勞動市場同時受到衝擊,工作者可能被迫在低點賣出手上的投資部位,支應生活開支,反而不利累積財富;如果投資的是期貨,不只血本無歸,可能還會被追繳保證金,原本應該創造自由的財富,反過來成為枷鎖。
為求穩健起見,投資專家多半建議一個人最好手邊準備可供6個月以上生活無虞的緊急預備金,其他多出的資產再投入投資,才是較為穩健的選擇。

重點3:高齡化來臨,該買的險種要買

高齡化的趨勢也不可輕忽。以台灣為例,2000年時一位30歲的年輕人,平均餘命是47.88年,但到了2019年成長至51.67年,而且長期趨勢來看還會持續增加。如果因為健康增加額外的成本,就可能打壞原本的退休規劃。
保險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理財達人郭莉芳建議,應該以35歲作為基準點,在此之前可以努力衝刺,但在35歲之後,就應該把必要險種買齊。「最基礎的包括實支實付醫療險、意外險與重大傷病險,」她提醒,特別是重大傷病險至少要買50萬,「行有餘力再買到100萬,讓你起碼在3個月的治療過程中,財務不會太緊張。」

回歸FIRE的兩大元素,「財務自由,提早退休」,有財務自由才能提早退休;但財務自由並不代表金錢非要多多益善,唯有主動出擊,正面面對財務需求,才能擬出最適合自己的步伐,找回人生自主權與真正的「自由」。

延伸閱讀